第B03版:禁毒视角

这位老板为何在马路上“捡”员工?

他曾两次“拉黑”社工,以为会钓一辈子鱼

本文字数:2990

本版均资料图片

  □见习记者  谢钱钱

“你知道朋友们都称呼我什么吗?”董明(化名)笑着说道,“他们说我是‘垃圾堆’里的老板。”

眼前的董明是一家汽车养护连锁公司加盟店的老板,要操心的事很多,采访间隙还在不停划拨着手机屏幕,处理工作事宜。这位繁忙的老板是个热心人,今年以来已经帮助了二十多位受疫情影响落魄街头的人上岗就业。

难以想象的是,董明曾是一位饱受“白色毒魔”折磨的失意人,就在几年前,他还以为自己会钓一辈子鱼……

三年前,

天天在小区附近钓鱼

今年37岁的董明身材高大,是一家知名汽车养护公司的加盟商。工作上兢兢业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样令人羡慕的生活,对三年前的他来说却是难以想象的。

2014年,因为婚姻失败,董明的生活一度陷入阴霾。人生的低谷时刻,“朋友”拿来的白色粉末让他沦陷迷醉,被“毒魔”支配。他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工作,失去了人生目标。

在上海自强总社青浦工作站的禁毒社工余戈的帮助下,2017年10月,董明结束了为期3年的社区戒毒。

戒断毒瘾后的董明一度非常迷茫,“那时我就在小区附近的河畔钓鱼,大冬天我一个人坐那,一坐就是一整天。”因为吸毒的不光彩经历,乡邻也对他指指点点。回忆过往,董明感慨道,“本以为我会钓一辈子鱼”。

那时,董明每天都跟母亲要二十块钱买包烟,随后就去钓鱼,一直持续了半年。每当余戈问起“你过得怎么样”?董明总会无所谓地回答,“没有工作,我很开心啊,你看我这衣服都是朋友送的,我朋友多得不得了……”

董明总是想让人觉得他过得很好。余戈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得想办法让他真的过得好。然而,董明却不想接受余戈的帮助,还曾“拉黑”余戈两次。

为了联系上董明,余戈选择了“守株待兔”,她算准董明要接受尿检的时间段,等着董明出现。果然,她见到了董明。但是董明看到余戈就想走,余戈死死拉住他的电瓶车,“你今天不把我从黑名单里放出来,我就不让你走了!”僵持了一阵后,董明渐渐平静下来。

那天,余戈没有和董明聊“珍惜生命”  “面对生活”这些略为严肃的话题,而是问起了他小时候的事。董明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还有点开始喜欢和余戈聊天。从那以后,董明再也没有把余戈“拉黑”过。

搞事业,从无业者、厨师、技工到老板

在余戈的不断引导下,2018年4月,董明开始找工作。找工作的过程并没有那么顺利,董明有自己的想法,迟迟没有找到称心合适的岗位。许久后的一天,董明忽然惊喜地告诉余戈,他找到工作了。曾学过做菜的董明找了份在餐饮店当厨师的工作。余戈由衷地为他高兴。

此后,每当烧完菜、送外卖时,董明总会拍些视频记录下来发给余戈。但当余戈问起餐馆具体地址时,董明却回答:“我不告诉你。”面对孩子气的回答,余戈只能挨家挨户找,终于寻得董明落脚的餐厅。

“我找到董明时,看得出他也是开心的,而且那段时间也是什么都愿意跟我讲,买了新鞋也会拍给我看。”余戈知道,董明已经慢慢打开心门。

董明的心态慢慢发生转变,事业也逐渐步上正轨。后来他转行做汽修,短短两年时间,就从技术工到投资入股,如今已成为六家汽车养护连锁店的老板。

除了事业上的逆转,董明也从一名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他说,“我非常感谢余老师的鼓励,她给了我莫大的支持,也教会我如何回馈社会。”

今年年初,董明救助了多位受疫情影响而失去工作的人,从地铁口、火车站、小区门口等地方“捡”到了二十几位员工。

“捡”员工,给无处可去的人一个机会

提起帮助过的几位员工,董明回忆,“那是今年2月中旬的一天晚上,我走过地铁站门口时,看到一团黑影,被吓了一跳。”蜷缩在入口处的“黑影”吸引了董明的注意,只见  “黑影”裹着一条破棉被,露出一双手在外面。

董明上前细看,才发现“黑影”其实是一个年轻男孩。董明问男孩怎么在这里,男孩欲言又止,说不出话来。当时街道上冷冷清清,只有一家牛肉面馆还没打烊,董明当即带着这个男孩到店里,给他点了一碗面。一碗热乎乎的面条下肚后,男孩的苦涩也吐露了出来,他叫晓峰(化名),今年20岁不到,是来打工的,但是因为疫情影响,工厂不复工,他也没法回老家,目前找不到工作,只能暂时流浪街头。听了晓峰的解释,董明深受触动,他一拍脑门便邀晓峰来自己店里工作。此后,董明的汽车养护店就多了这个“菜鸟”新手。

虽然晓峰没有任何专业技术,但他很能吃苦,学习洗车、参加培训、工作认真,看着晓峰一步步成长,董明也很欣慰。

而就在带回晓峰没多久,3月,董明又“招揽”来一位员工,“招揽”的过程颇具戏剧性。

“我会把一些废弃的纸板箱堆放在公司后门的小院子里等待统一处理。但是一天早上,一大摞纸板箱忽然不见了。”董明回忆,因为这些纸板箱不能被随意处置,董明有些着急。由于纸板箱上沾有机油,地上留下了拖拽纸板箱的清晰痕迹。董明顺着痕迹寻去,来到不远处一栋装修到一半的别墅旁。只见四处漏风的别墅里,一人躺在纸板上睡觉。

“我当时还是很火大的,这人怎么能随便拿走那些纸箱。结果,第二天晚上,他就到我的店门口了。”这个拿走纸板箱的人叫晓军(化名),他到董明那要水喝,两人便聊了起来。董明了解到,晓军以前在上海打工,后来因为疫情没法回家。似是顺理成章,董明留下了他。

“这人在我这是个‘刺头’。”董明拿出几张手写纸,  “这是他上次犯错写的检讨书,自己主动写的,还按了手印。”董明无奈地笑着说。

除了晓峰和晓军,董明陆续从马路上“招”回二十几位员工。有晚上出门散步时,遇到的暂无住处的打工人;有在火车站遇到的,问路的异乡人……“下半年疫情好转后,有几位员工已经离职了,还有十几位员工选择留下来。”董明表示,他仅仅是为他们提供了一处暂居地,“比起留在这里,我希望他们都可以飞向更高远的天地。如果谁的目标就是一直留在这,我肯定要生气的。”董明笑着说。

别放弃,总有温暖与希望在前方

其实,早在2018年,董明便帮助过一位弱视弱听的姑娘晓萍(化名)。孤身来上海打工的晓萍,由于身体原因在招工中被多家公司拒之门外。那时,晓萍被汽车养护公司的初选负责人拒绝了,失望而去。刚走出公司大门口,偷偷抹眼泪的晓萍引起了董明的注意。听了晓萍的遭遇后,董明于心不忍留下了她。

“晓萍很努力,但是弱视弱听成了拦路虎。我想到自己之前找工作遇到的坎坷,我很理解、同情她,所以想尽力帮帮她。”就这样,晓萍有了安稳的工作,工作勤奋且努力。“前两天,我带她去看过医院检查,医生说她只要动一个小手术就能解决弱听问题。”晓萍有些犹豫,几万元的手术费用,她拿不出来。董明当即表示会帮她负责相关费用,“我认为她带给公司的价值早就超过了这些。”

因为这样的心态,董明从受助者转变成了助人者。除了提供就业机会,每次出门,董明都会在兜里揣着几张现钞,为遇上有困难的人做准备。

为什么愿意帮助这些暂时落魄之人?面对这个问题,董明说,“当初我迷茫的时候是余老师给我帮助,每次余老师问我过得怎么样,我都说‘我很好’‘很幸福’,但其中的苦痛与茫然只有自己知道。那些年余老师不断与我联系,倾心帮助,让我意识到,还会有人关心我、尊重我,我才会逐渐振作起来。我帮助那些人也是想让他们知道一切都是有希望、有可能的,不要放弃自己。”

在过去三年中,董明还考取了会计师资格证、报网课学习了日语,开启了新的投资项目。而最重要的是,他的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经历所以懂得,现在,董明用他的真诚积极地回馈着社会,回应着曾经感受过的温暖。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禁毒视角 B03 这位老板为何在马路上“捡”员工? 2020-11-27 2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