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表态里的人性面相

本文字数:1207

  □游宇明

妻子从超市买了五斤筒子骨回来,说是打特价,只要十九块钱一斤,我说:这个有什么好买的,几根光秃秃的骨头一斤得花十九元,你觉得合算吗?妻子是个性情温和的人,历来不喜欢跟人争辩,她没有再说话,只是打开塑料袋将筒子骨递到我面前,我看到那几根骨头都裹满朝霞般红艳的精肉,重量应该占到了一半,立即意识到自己失言了,连忙改口:今天的筒子骨真是不错,值得买,你很有眼光。我不是见风使舵,只是在真诚地纠正前面的不当表态。

表态需要注意时间,不能在对事物充分了解之前就匆匆作出结论。除了这一点,一个人将态表到什么程度也是一门学问。“态度”  “态度”,“态”字后面跟着  “度”,意思是我们可以“表态”,但得有个“程度”,不可无边无际。熟人在一个事业单位做领导,他性格外向,真心为民众着想,非常希望做一番事情,也特别廉洁。刚上任的时候,职工有难事求到他,无论是否合符规定,无论做事情得克服多大的困难,他都满口答应。结果,有的事做成了,有的事没做成。问题得到解决的人说他是干实事的官,非常诚实;问题没有解决的人则说他喜欢讲大话,只知忽悠。熟人的人品无可厚非,他的缺点只是没有把握好表态的度。

行走在尘世,我们一定会碰到很多事、遇到很多人,表态是必不可少的。态表得好,自己做事游刃有余,别人内心也会得到抚慰;态表得不好,无论是否拒绝别人的要求,都会留下深深的后遗症,区别只是在于使有所求的人即时埋怨还是最后失望。

希望做到表态有度,一个人先得清除内心的浮躁。人都有希望别人关注的心理,对某件事及时发表看法,也是引来别人目光的手段之一。这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不能过度,不能被虚荣裹挟,失之于表演。曾国藩早年在北京做翰林时,也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天天跟人胡吃海喝,深夜不归,许多时候表的态类于胡说,履行诺言苦不堪言,也遭到了朋友们的批评。后来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当帮办团练大臣,领军作战,再后来做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他的一个重要改变是嘴紧了,不经深思熟虑不乱说话。他曾对弟弟曾国荃这样解释这种变化,说自己到了如今这样的位置,一句话可以使人升官,一句话可以让人头颅落地,所以,表态必须慎之又慎。曾国藩在人生不同阶段对待表态的迥然相异,充分诠释了一个人在表态中清除虚荣心的重要。

表态是否有度,主要不在于一个人的话说得多不多,而在于你说的话是否顺应了事物的真相。我们的言论合符客观实际,就算话多一点,也不叫“失度”;言论悖于真实,有违人心,即使表的态不算多,只要出过那么几次差错,别人同样觉得你在乱说话。而真相呈示之前有各种迷雾,有形形色色的人为阻挠,这就需要义无反顾走近的决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魄力,拨云见日的能耐。该做的功课做好了,你表的态想不妥当都很难。

一个人表出的态,初看起来只是对事物的一种说法,一种处理问题的姿式,背后却站着他的心态、阅历、见识与基本人生态度。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 表态里的人性面相 2020-12-07 2 2020年12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