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各种推销电话明显增多了。”近期,不少市民向记者反映存在这样的烦恼。疫情早期,在“健康码”尚未普及之时,不少市民曾在出入餐厅、商场等公共场所时留下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这些信息被如何处理,成为不少市民关心的问题。
记者近日探访京城27家快餐店、商场、办公大厦发现,绝大多数被收集的纸质个人信息被留存,其中部分定期进行销毁。此外,记者探访发现,个别写字楼的登记现场信息保护措施不足,登记簿被随意摊开放在桌上。
探访>>>
1 写字楼纸质版个人信息已上交物业
按照北京市疫情防控要求,在疫情早期,市民进出不少餐厅、商场、写字楼大厦等公共场所,需登记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纸质版个人信息才可进入。
对于之前登记的纸质版个人信息,记者询问的7栋写字楼全部留存,工作人员均表示,纸质版信息已上交物业保存管理。10家大型商场中,有两家仍留存纸质版信息。10家餐饮店中,有4家店铺仍留存纸质版信息,其中吉野家磁器口店表示,信息目前在店里留存,需要听相关部门和公司的整体安排。
另外,在商场经营某快餐连锁店的高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店铺开设在商场里,顾客进店之前已在大门口登记过信息,所以店内未要求顾客二次登记个人信息。
2 处理纸质版个人信息大多是定期销毁
记者探访了解到,除了归档留存,这些纸质版个人信息的处理方式多为定期销毁。
餐饮店方面,信息销毁频率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如庆丰包子铺崇文门店的工作人员表示,之前登记的纸质信息均手撕销毁,留存不超过一个月。和合谷幸福大街店的信息留存时间较长,工作人员介绍,店内6月前的信息已手撕销毁,新登记的还留在店里,过段时间也会销毁。
大型商场的信息销毁频率多为半年到一年不等。其中,销毁最频繁的是住总万科广场,为一个月或者半个月销毁一次;时间较长的有新世界百货崇文门店,为3年销毁一次,合生汇为5年销毁一次,因此目前信息先做归档处理。
此外,王府井东方新天地、新世界百货崇文门店、北京国贸商城工作人员均表示,顾客登记信息主要的销毁方式是碎纸机,不会不经处理就直接丢弃。
而在写字楼方面,记者询问信息归档物业后将如何处理,富华大厦物业管理人员介绍,目前信息还需要暂时保存以防相关部门调取,具体保存时间暂无明确。另外多栋写字楼的工作人员也给出了类似答案。
3 北京健康宝扫码代替填表
目前,多数记者探访地点的门口已经没有了用来登记顾客信息的纸质本子,取而代之的是印有北京健康宝的二维码,有的还配有提示牌或提示广播,但部分餐饮店并没有人监督顾客是否扫码。
在位于东四十条地铁站附近的富华大厦门口,记者看到登记台上放有一本有封面遮挡的人员出入登记表,已登记的个人信息无法被轻易看到。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专门用于老年人信息登记的表格,非老年人不允许使用。
在旁边的首创大厦,纸质登记信息表则毫无遮挡地摊开,来访者的姓名、电话、身份证号、居住地等信息可以被登记者或经过的人员轻易看到。
追问>>>
1 登记个人信息如何使用?“填写信息是用于疫情流调”
疫情早期,公共场所登记的个人信息当时是怎么使用?国航大厦、亮马河大厦等一些写字楼的工作人员均表示,填写信息是用于疫情流调。
此外,西单商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疫情期间进行信息登记由上级部门进行统一要求,以便进行疫情追溯等工作。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也表示是为了疫情防控。“主要是流调,比如出现疫情了,可以追溯患者的生活轨迹,我们保存信息也是方便上级部门流调使用。”肯德基一工作人员说。
记者查询发现,在今年2月北京市城管执法局会同多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务楼宇、商场和餐馆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中,明确商务楼宇(含写字楼、办公楼)要管住商务楼宇入口。对外来访客应当如实登记姓名、来源地、联系方式等信息。在今年7月北京市商务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三级应急响应下商场、超市防控指引》中,明确利用“北京健康宝”登记验码,对健康码异常者劝离。但对于纸质登记以及登记信息保管等内容均未提及。
2 如何防止顾客信息外泄?“餐厅不会把顾客信息给任何人”
记者从肯德基、麦当劳获悉,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和公司统一安排,对客户信息定期进行销毁。“我们绝对不会外泄的,销毁也是按照公司规定,您在疫情前期来登记的纸质版信息已经销毁,现在来查的话就已经没有了。”肯德基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当记者提出“顾客信息会不会被泄露”的担心时,肯德基相关工作人员称:“餐厅不会把顾客信息给任何人,也不会把信息录入电脑。”
麦当劳一工作人员表示,“当时登记纸质版信息时,门口有专门的员工盯着,晚上就会收起来。”
中远幸福大厦物业管理人员表示,该单位在信息保存管理上有相关规定,个人信息保密,不允许私自抄写打印,所有信息均会归档,目前锁在档案室。
信息被泄露取证是难题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商场、餐饮店、写字楼收集的顾客个人信息,多为自行封存。
如果出现信息泄露情况该如何处理?记者致电12345,希望了解某写字楼纸质登记信息去向及如何防止信息泄露。该写字楼所在街道信访办工作人员向记者反馈称,疫情期间保存的个人信息会先在办公室保存一周,便于疫情检查调用,一周之后归档、存入档案室,五年后非重要档案将统一销毁。
该工作人员表示,小规模单位的少量个人信息,泄露可能性和危险性反而较小。即便没有疫情,信访办也会定期对信息使用保存规范进行检查。
针对疫情期间个人登记信息的保存保密要求,对方表示目前并没有。但关于登记信息保存管理有统一标准,各单位之间可能在存入档案室的时间长短等问题上有些微小差别,例如街道办事处由于频繁调用信息的需求,基本每年存档一次。
“很多情况下,收集或者知悉用户个人信息的主体并非唯一,所以即使用户怀疑某个主体泄露了其个人信息,基于谁主张谁举证的法律规则,也需要提供确凿的证据予以证明,但是因多数用户的取证能力和取证手段有限,通常难以获得相关证据,这是用户对于个人信息泄露进行民事维权所面临的最大困难。”知名律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说。
赵占领表示,根据被遗忘权规定,只有在电信与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里,用户可以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将所收集的个人信息进行销毁或者删除。
但是商家收集信息之后没有妥善保管,将个人信息倒卖或者泄露出去,就是侵犯个人隐私权,如果商家倒卖个人信息甚至会构成刑事犯罪。
“公共场所登记个人信息”不容泄露
遵守防疫规定,配合流调工作,许多市民在出入餐厅、商场等公共场所时,都留过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海量的个人资料被收集。隐私保护不是儿戏,这些个人信息将被如何处理?记者调查发现,某些场所对个人信息保护措施不足,种种“不确定性”当引起重视。
一是规范要求存在“空白”。疫情发生早期,有关部门发文明确,公共场所要对外来访客如实登记。疫情防控常态化,“健康码”已然普及,但对已登记的个人纸质信息、仍在供老人或未带手机者使用的登记簿该如何保管和处理,却没有“权威说法”。
二是不同单位对“归档留存”有不同的“内部规定”。所谓的“暂时保存”常常给不出“暂存期限”。虽然工作人员表示“不允许私自抄写打印”“不会把信息录入电脑”,但内部如何约束、外部如何监督,没有“下文”。
三是“定期销毁”大相径庭。有的说“半个月到一个月销毁”,有的称“半年到一年销毁”,甚至还有“五年销毁一次”……差异如此大,哪个科学合理?至于销毁方式,有的用手撕,有的用碎纸机,销毁彻底与否,外人无从得知。
显然,种种“不规范”蕴含诸多隐患。以往不少案例更表明,恰恰是“内鬼”作怪,将单位、公司掌握的公民个人信息卖给中介或不法分子。正因如此,“公共场所登记的个人信息”不容有失。
“立规矩”是规范的前提,“照章办事”才能避免“各行其是”。管理部门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公共场所如何留存、归档、销毁到访人员的登记信息,这也是“闭环管理”的内在要求。
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更要明白,出于防疫要求,登记公民个人信息,只能用于防疫以及其他合法用途,经营者更有义务妥善保管有关信息。否则,一旦泄露或滥用有关信息,必然侵犯他人隐私权。倘若发生恶意倒卖,更可能构成刑事犯罪。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勿“以身试法”。
(综合人民网、新京报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