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浦东三十而立,人民调解一路同行,浦东开发开放的30年,也是浦东人民调解工作一路同行的30年,浦东的每一个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都有浦东人民调解工作努力和奉献。日前,记者对浦东新区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了深入采访。浦东新区从全国第一家社会矛盾调解中心,到全国第一家专业人民调解中心,到上海市浦东新区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浦东人民调解工作不变的是那份全心全意的初心:为浦东开发开放保驾护航,一路同行。
第一颗心:社会矛盾调解中心
浦东大开发、大建设的“筑路先锋”
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的号角吹响后,经济建设一片欣欣向荣之色。而伴随着浦东新一轮开发的热潮的,动拆迁补偿、失地农民安置以及大建设之后噪音污染等各色矛盾纠纷也随之而来。
时任浦东新区司法局局长张凌告诉记者,这些矛盾和纠纷与普通的家长里短不同,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社会性倾向,并容易出现堵塞交通、停工停产、妨碍生产生活秩序等群体行为,严重影响了浦东开发开放正常进行。于是浦东新区司法局于1995年6月成立了专门从事预防、调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组织——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矛盾调解中心。它的工作在浦东新区范围内不受地域、条块的限制;一旦遇到调解任务,便直接开赴现场,深入一线,及时排除妨碍。据统计,社会矛盾调解中心先后调解了近千起群体性矛盾纠纷。这其中有重大工程建设引发的纠纷,也有征地吸劳引发的纠纷,还有临近年关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纠纷。
第二颗心:专业人民调解中心
为化解矛盾纠纷注入“专业力量”
近年来浦东新区矛盾纠纷的显著特点就是专业性、行业性矛盾纠纷呈急速攀升之势,浦东新区每年有数万起交通事故纠纷,而建立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是解决专业性矛盾纠纷的有效办法。
2015年12月,浦东新区司法局在区委区政府和上海市司法局的指导下,成立了全国首家专业人民名调解工作平台——上海浦东新区专业人民调解中心。这个平台集合了医患纠纷、物业纠纷、道路交通纠纷、国际旅游度假区(迪士尼)纠纷、工商联民商事纠纷5个常驻调解组织。同时,集中新区现有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资源,实现专业人民调解的“一门式”受理,方便群众寻求帮助。
和以往 “老娘舅”调解员多数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趋老化及人员不稳定等情况不同,专调中心有140多名职业调解员,平均年龄28.6岁,又有大专以上教育背景,还有30多名人民调解专业本科毕业生,其中有6名调解员通过法律资格考试。
2017年11月,浦东新区专业人民调解中心经登记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了东方调解中心,它特邀了275名律师加入调解员队伍,邀请2000多名心理学、医学、金融、法律等专业人士组成了专家库,在遇到疑难纠纷时,启动专家咨询程序,提供智力支持。
据统计,2019年,浦东新区专业人民调解中心年度成功调解专业性矛盾纠纷高达28000余起,协议金额达到20多亿元。
第三颗心:“三不”引导万众一心
人民调解成第一道防线
据悉,浦东新区所有的街道镇、村居委都开展了家门口的法律服务,通过律师的专业法律服务从源头上解决争议,仅2019年,就协助村居委化解矛盾纠纷7339起。
大团镇金园村是“三不”工作的发源地。多年来,村里践行“枫桥经验”,已经连续16年做到“矛盾不出村”。浦东新区在学习传承“枫桥经验”的基础上,将“枫桥经验”本土化,依托大团镇金园村连续多年矛盾纠纷不出村的成功经验,形成具有浦东特色的“三不”工作。十多年来,人民调解作为“三不”工作中,化解矛盾纠纷的一柄利剑,从情理法入手,将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为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随着上海市建立非诉讼争议解决机制工作的推进,浦东新区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的迅速成立,它同被称之为“枫桥经验”浦东模式的“三不”工作一起,共同构建浦东新区大调解格局,让调解工作走向了更多元、更专业、更规范的道路。浦东新区司法局法治促进处有关负责人介绍道:自“三不”工作开展以来,新区各级调解组织共受理调解纠纷超过了66万件,年均调解成功率高达98.8%,矛盾纠纷出居村率历年均低于1%,矛盾纠纷出街镇率也在逐年降低。
“从诉源上解决争议,把人民调解挺在前面,是浦东新区人民调解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浦东新区构建大调解格局的目标追求。”浦东新区司法局局长李宝令如是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