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老法今说

冬至之后,白昼渐长

本文字数:2200

本版均资料图片

  从古至今,民间均有  “冬至大似年”的说法,人们对冬至尤其重视,把它看得和“岁首”一样重要。

冬至,又称“长至”  “一线”,意指这一天中国所处的北半球白昼最短,以后每天白昼渐长,“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称为冬至。按农历历法,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有八个标志阴阳四时始末的节令,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旧时,每逢此八个节令,都要举行祭祀、游乐活动。冬至后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开始上升,古人认为这是上天赐予的福祉,所以把它定为一年节令的开端。良辰吉日,故然要举行庆典。

大雪后十五日,斗柄指子为冬至,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二百七十度,阴气达到极致,阳气开始生发,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南半球则正好相反。

冬至由来

先秦以冬至为岁首,君王每逢冬至便不再过问国政,百姓也可以在家听五天音乐。

汉朝时称“冬至”为“日至”,官场要举行贺节之仪,并放假休息,民间要给父母尊长拜节。

唐朝时,“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祀先祖”。

《乾淳岁时记》说宋朝“冬至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

《豹隐纪谈》中说:“吴门风俗多重至节,谓曰肥冬瘦年,互送节礼”。

《帝京岁时纪脚记载:“长至,南效大祀,次旦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绅耆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幅,传自正统己巳之变,此礼顿废。然在京仕宦流寓极多,尚皆拜贺。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

由此可知,直至明朝正统己巳年以前,冬至节一直是十分热闹。明代宗时官方不再过冬至节,但民间还一直沿袭旧俗。

冬至,不但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因此冬至可谓是众多节气中最为丰富多彩的一个。

其实从周代起,就有冬至祭祀的活动。

据《周礼春官·神仕》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疫疾,减少荒年人们的饥饿与死亡。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那么周代的正月就相当于现在的阴历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区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而盛行于唐宋。

正如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各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习俗

祭天

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北宋时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举行,明清时则在北京天坛的圆丘。圆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圆土丘,它像征着天圆,故用来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斋戒沐浴,住在斋宫,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

祭祖

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  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在广东潮汕地区,冬至这日要备齐三牲和果品,去祠堂祭祀祖先,此后家人围桌共食,祭拜通常要在中午前完成,午餐家人聚会。但在饶平之海山沿海地区,则会赶在渔民出海捕鱼前,清晨来祭祖,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平安归来。而在广东惠安,冬至节除了祭祖,还有清明节相同的一些习俗,如冬至日前后十天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没有忌讳。

在我国一些南部地区还有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人们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表不忘先祖。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聚到祖祠中按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款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饮酒,相互联络久别疏远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祀祖先。在许多地区一直代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八十一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这些谚语和口溜在许多古籍上多有记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诗词冬至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

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

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

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

路迷何处见三秦。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节选)

[唐]杜牧

小侄名阿宜,

未得三尺长。

头圆筋骨紧,

两眼明且光。

去年学官人,

竹马绕四廊。

指挥群儿辈,

意气何坚刚。

《冬至》

[宋]文天祥

书云今日事,

梦破晓鸣钟。

家祸三生劫,

年愁两度冬。

江山乏小草,

霜雪见孤松。

春色蒙泉里,

烟芜几万重。

(综合整理自二十四节气网、诗词名句网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老法今说 B07 冬至之后,白昼渐长 2020-12-23 2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