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回眸2020年的《律师周刊》,从《民法典》颁布到实施的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推出了30余个宣讲《民法典》的版面,通过律师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律师圆桌
“律师圆桌”通过主持人的提问和律师三言两语的回答,对热点时事、法律问题展开讨论。
《民法典》颁布后,律师圆桌在6月15日就围绕“《民法典》为环境公益诉讼撑腰”进行了解读。
此后,又陆续刊出《民法典》创设的“居住权”是啥权、《民法典》给担保带来哪些变化、聚焦《民法典》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好意同乘”可减轻赔偿责任等十余篇专题讨论。
直到2020年最后一期律师圆桌,关注的是“《民法典》如何规范物业服务合同”。
民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民法问题本质上又是民生问题。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对保护网络虚拟财产作出规定、细化网络侵权责任、明确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规则……《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
律师说法
《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
《民法典》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合同制度等,充分调动民事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
《民法典》颁布后,“律师说法”栏目陆续刊出了近十篇“说法”,涉及遗嘱、夫妻共同债务、动产担保物权、人格权、老年人权益、劳动合同的完善、“自甘风险”制度等问题,重点解读《民法典》创设的新制度、作出的新规定,尤其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条文,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律师沙龙
“律师沙龙”栏目,每次刊登三到四篇律师撰写的短文,内容涉及法律解读、时事评论、执业感悟等方方面面,可谓是百花齐放。
与律师圆桌、律师说法版面通过大篇幅来聚焦《民法典》中的某一专题不同,“律师沙龙”中的短文往往有关《民法典》的细枝末节,以至于“民法典”这三个字有时并不出现在题目之中。
比如在8月24日刊登的“单位使用员工肖像也可能侵权”一文中,作者就提醒:“随着我国《民法典》在明年1月1日的实施,劳动者的权利意识必将大幅提高,用人单位必须面对现实,注重对劳动者肖像权的保护,在使用劳动者的肖像之前应征得劳动者的书面同意。”又比如10月19日刊登的“哪些属于可撤销婚姻的‘重大疾病’”一文,其撰文原由就是“我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为更好地贯彻婚姻自由和当事人在婚姻关系建立中的自愿原则和诚信原则,在第1053条第一款规定了‘一方患有重大疾病,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在宣传普及《民法典》的过程中,既需要长篇宏论,也需要精悍短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