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前不久,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了《APP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评价报告(2020)》。《报告》显示,上海消保委测试的600款APP中58%含有广告,其中69.7%的广告没有“关闭键”,仅有14.5%提供个性化广告关闭入口。(1月13日《法治日报》)
现在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成了人们生活与工作的重要工具,网络对人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依法依规的互联网广告,也无可厚非。
但互联网广告乱象不少,比如APP广告“关不掉”,一些涉黄的低俗广告、一些销售假冒伪劣食品、保健食品、药品等虚假违法广告等横行。一些不法广告商与唯利是图的电商平台、个体账户等互联网媒介沆瀣一气,对消费者进行诱导消费,甚至将三无食品、假冒伪劣商品伪装成“高大上”的正规商品,而一些网红、公众号“流量作家”,还会推销自产自销的商品,或是帮助亲友推销来路不明的商品。一些低俗广告,还“三观不正”,以低俗为噱头,进行恶俗营销,甚至对社会伦理道德进行挑战,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
不管是APP广告,还是其他互联网广告,都不同程度存在过多、过滥或难以关闭等问题。《广告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第八条也规定,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类似法律法规不少,但APP广告乱象却一直难以遏制,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可见问题在于相关法律法规在面对APP广告乱象时失去了效力,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
还要看到的是,不比电视广告、实体店广告等传统广告模式,监管部门对于APP广告更难实行有效监管,而且APP广告是新兴事物,监管相对滞后,监管部门缺位的现象也较为严重,监管迟滞及监管难问题,让APP广告野蛮生长。
所以,要对APP广告实行有效整治,就要激活相关法律条文,要严格依法治理,弥补监管缺位,加强监管力度,严格依法执法,针对APP广告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对APP广告不能再监管缺位。整治APP广告,是为了净化网络环境,也是为了保护消费者正当权益。对此,要形成针对APP广告的长效治理机制,“关不掉”的APP广告乱象,要按紧“法治键”才能“关闭”。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