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2021年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如何实现对黄浦江苏州河的精细化管理?许丽萍代表:

一江一河蓝图已绘 落地仍需法治支撑

本文字数:1665

许丽萍代表

  □法治报记者  翟梦丽  陈颖婷

黄浦江和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沿岸核心区域公共空间的贯通,受到市民点赞。未来“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如何实现精细化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彰显城市品质、促进高质量发展,需要法制保障。今年的两会上,市人大代表、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资深总工程师许丽萍代表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制定《上海黄浦江苏州河滨水空间管理条例》的议案。昨天,记者就这一议案对她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认为当下对“一江一河”进行立法的原因是什么?

许丽萍:首先,上海已颁布“一江一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但规划是导向性的,如何落地就需要刚性的法律保障。第二,目前公共空间管理法律仍处于空白状态,我们有水法、河道条例、航道条例等许多法律,但没有关于公共空间的独立法律。此外,“一江一河”区域包括水体、岸线和公共空间,它是上海最珍贵的资源,建设与管理标准理应也高于其它区域。标准高了,精细化的程度也应该提高。我们曾就这个问题咨询过法学家和城市管理学专家,他们认为,为上海这样特定的滨水区域专门立法具有必要性,而且也有紧迫性。贯通“一江一河”,不仅能为市民提供健身、漫步通道,更重要是打造高品质区域,从而提升上海的城市形象。所以说,用一部法律保障愿景目标实现是必要的。

记者:  “一江一河”立法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哪些难点问题?

许丽萍:关于“一江一河”立法范围,大多数代表委员和专家认为,立法范围不仅要覆盖水体,还涉及公共空间管理,以及周边业态。这样的特定区域立法在国内尚属首次,无同类法律可供借鉴,立法难度大。其次,这部法涉及到的管理部门相当多,包括区级属地化管理职责,各方职责边界要厘清。在“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建成后,需要将功能与文化融合、文化和产业融合,就此产生的新业态、新模式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此外,“一江一河”立法中,不同群体的诉求多元,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取得最大公约数面临挑战。这其中包括公权与私权的平衡问题。比如,黄浦江沿岸的土地,大部分是国家的,也有企业和社区的,如果在公共空间开展合规的商业活动,还面临商业利益的共享问题。多元主体中的权利责任义务及未来的费用投入机制问题需要慎重考虑。

记者:在这部法律中,有哪些关键点?

许丽萍:第一就是顶层设计与功能定位。需要考虑未来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长远发展问题。我们需要将“一江一河”发展融入上海的城市发展,为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助力。

在管理上,目前上海有“一江一河”办(设在市住建委),在统筹与协调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各区属地化管理,责任大、热情高,那“一江一河”办到底有什么权力呢?如果统筹力与协同力不够容易导致功能碎片化。我认为,要给“一江一河”办赋能赋权。

在管理支撑方面,我们考虑可以建立三个支持系统,围绕“一江一河”综合专家智库、“一江一河”研究中心、数字化转型大平台,在一网统管下设“一江一河”模块,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管理效率。

其次,要用政府的有效指导,托起社会共治的新格局。公共空间共治和社区共治不同,如何激发社会力量(包括沿线企业与居民、志愿者、社会专业机构)参与是一篇大文章,做好了就会成为公共空间治理的新典范。

关于科技赋能标准引领,“一江一河”应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我们建议构建“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双体系,把标准体系建好,科技用好,它将成为特大城市公共区域精细化管理的样板,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和上海智慧。

记者:这部法律将会对上海,对上海市民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许丽萍:对城市来说,“一江一河”立法将明晰功能定位、管理矩阵,保障规划目标实施,显著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立法会推动公共空间设施更加完善,更加便捷,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老百姓很乐于看到能够有一个有序、安全、便捷、舒适的公共空间,这会切实提升生活品质,并促进周边新业态发展。我认为还有一个很大的价值是,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一江一河”区域品质,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个上海的城市形象和品牌影响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2021年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A06 一江一河蓝图已绘 落地仍需法治支撑 2021-01-25 2 2021年01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