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老法今说

过了腊八就是年

本文字数:3626

  □郑学富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民谣形象地道出了腊八节和过年的民俗。

腊八办年货

俗话说:“老太太您别烦,过了腊八就是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这些民谣就是说到了腊八节,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年”就要到了,年的气息越来越浓,人们紧锣密鼓地开始办年货。街市上的商号店铺开始忙碌起来了,筹备春联、门神、炮仗、鸡鸭鱼肉以及各类玩具等年货,商品琳琅满目;婆娘们这时候也闲不住了,购买来布匹等原料,忙着做女红针线活,做新鞋、裁新衣、缝新帽、绣枕头,比试着谁的手艺强,把家里人装扮一新;各家各户也开始发豆芽、做豆腐,碾豆面、白面,准备做糕点、蒸馒头、炸丸子;一些民间组织开始筹备花会灯展,排练舞龙耍狮、高跷旱船,操办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活动。

民间的童歌也说明了办年的紧张和欢快:“腊八,祭灶,新年快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妈妈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小孩子,你别馋,吃罢腊八饭,马上糖瓜粘。盼到新年,穿新衣吃好饭,还有人给压岁钱。”尽管正值数九严寒、冰天雪地,但是过年的欢乐之情却是热情洋溢、红红火火,辛劳了一年的人们满怀豪情,尽情享受着收获后的喜悦,和谐温馨、幸福美满的神情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

腊八粥的由来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文学家魏收的《腊节》诗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可见古时的腊八节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

《说文》记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是腊日。

《荆楚岁时记》记载:“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

《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鬼也。”

《吕氏春秋·季冬纪》注释说:“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

《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清朝诗人李福在《腊八粥》诗中说:“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这首诗详尽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时还反映了旧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内容极为深刻。人们在腊八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从唐代以前有关腊八节的诗文看尚无喝腊八粥的文字,从宋代的诗文里开始出现腊八粥的记载,如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说今天早晨喝了寺院舍的粥,肚子不饿,心情渐好,觉得我们这个江边小村草木渐萌,有些新春的景象了呢。可见喝腊八粥最早开始于宋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梦粱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

在明清时期,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明代的《永乐大典》载:“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糟粥以供佛饭僧。”后来粥里又加入红小豆、糯米等米豆及果实,使得腊八粥不但用料逐渐增多而且制作亦越来越精美。《帝京景物略》载:“是日,家效庵寺,豆果杂米为粥,供而朝食,曰腊八粥。”

民间喝腊八粥有很多的规矩和习俗,腊八粥煮好后要用青红丝和干果红糖在粥上摆出福字、佛字,字的周围还用瓜子仁摆放个圆,寓意福临祥至圆圆满满,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之意。如果把粥送给穷苦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写道:“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等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老北京人过腊八喝腊八粥的情景跃然纸上。

雍和宫的腊八粥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晚清诗人夏仁虎在《腊八》诗中描写了雍和宫腊八盛典的情景。

清廷历来重视雍和宫腊八盛典,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为2米,深1.5米的古铜大锅,重约4吨,专用熬腊八粥。雍和宫原址为明太监官房。

康熙三十三年(1694)始建,初为雍和宫亲王府。雍正即位后,将其中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作为行宫,后行宫为火所焚,遂于雍正三年(1725)年将上院改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曾停灵于此。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改作正式藏传佛教的寺庙,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

据《雍和宫志》记载,腊八盛典分熬粥、供粥、献粥,舍粥四大环节。

腊月初一,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带领许多杂役人等,用马车把粥料和干柴运到雍和宫。到初五晚上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初六皇帝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及民夫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

初七清晨,皇帝派来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六锅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皇帝派来的供粥大臣率领司员开始在佛前供粥。供粥时宫内灯火通明,袅袅的烟雾中飘着粥的香味,鼓乐齐奏,全体喇嘛上殿诵经。

第一锅要敬神敬佛敬祖先,第二锅才进献皇帝及宫内,第三锅赏赐各亲王府、郡王府等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奉送给在京的文武官员,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僧侣(不放奶油),第六锅舍济给贫苦百姓,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毕,盛典方告结束。

京城的老百姓们为了喝上雍和宫的腊八粥,天不明就来排队,为的就是在即将到来的新年有个吉祥的开端。

据《旧京风俗志》载:皇家御用的腊八粥原料品种繁多,有上等奶油、小米、江米、羊肉丁和五谷杂粮,有干果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耗银甚巨,每年竟耗银达十万两,每一锅粥用小米12石,杂粮、干果各50公斤,干柴5000公斤。

道光帝有《腊八粥》诗云:“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腊八冰

在北京,无论是皇宫官府,还是民间百姓都有吃“腊八冰”的风俗。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日,先期凿冰方尺,至日纳冰窖中,鉴深二丈,冰以入则固之,封如阜。内冰启冰,中涓为政。凡苹婆果入春而市者,附藏焉。附乎冰者,启之,如初摘于树,离乎冰,则化如泥。其窖在安定门及崇文门外。”这段文字记载了藏冰的过程。腊八正值三九严寒,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鸭。”皇城内的南海、中海、北海等湖泊内都结成了厚厚的坚冰,皇宫里人员将这些冰运至景山西门外的雪池冰窑等皇家冰窖里储存起来,待暑天时,供皇宫及皇族们消暑时享用。

老百姓进不了皇城内取冰,也没有冰窖储存,就在腊八的前一两天用陶瓷盆盛满冷开水,并放在院中结成冰,待腊八这天早上磕出冰块全家分食之,民间有“吃了腊八冰,来年一年不肚疼”的说法。

腊八蒜

民间有民谚说:“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做生意的商号店铺要在春节到来之前的腊月决算,算清一年来的收支盈余和亏空,一般在腊八这天开始盘点清算,该还钱的还钱,该收债的收债,所以称腊八节为“腊八算”。账房先生去收债时,带上一坛用醋泡的“腊八蒜”送给欠债人,不用明言欠债人就明白该还钱了。一些无力偿还的小商小贩,用蒜代替“算”字,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以示忌讳,图个欢欢喜喜过个平安年、吉祥年。

“腊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这是流传在北京一带的民谣。腊月初八是双月双日,为黄道吉日,所以老百姓多选择这一天嫁闺女、办喜事。这一天,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里,处处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吹吹打打,唢呐声声,迎亲送亲的队伍在欢快的人群中穿行,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气氛。记载南京习俗的《岁华忆语》记载,过去南京家境中等、下等的人家,都喜欢在腊月办喜事,“岁事向暮,婚嫁最繁,鼓乐彩舆,交错于道”,进入腊月后,傧相、鼓乐手、厨师等和婚礼有关的职业最为忙碌,其得到的报酬也是平时的三倍。这就是谚语所云:“有钱无钱,娶个新妇过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老法今说 B08 过了腊八就是年 2021-01-27 2 2021年01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