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每年公历2月3日至5日左右,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气。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此时节,虽然寒意犹在,但“百草回芽”已不可阻挡。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立春气候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按照二十四节气的排列顺序,立春是第一个节气,又叫“打春”,就是冬至数九后的第六个“九”开始,所以有“春打六九头”之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此时节会看到微微的绿色。
天文专家表示,从天文学上来看,立春预示着美好春天的到来,但从气候学上来说,立春只是春天的前奏。虽然并不意味着马上进入春天,但毕竟白昼变长、天气变暖已成大势所趋,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
虽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立春习俗
咬春鞭春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重要民俗节日,为了迎春,中国民间在这一天有“咬春”“鞭春”等民俗活动。
“鞭春”又称“鞭春牛”“祭春牛”“打春牛”,就是用泥土捏成一个象征农事的耕牛,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春天、对农业的重视,表达了对农业丰收的祈盼,也寄托了先民对人勤春早的信心与向往。吃春饼、春卷、春盒,吃生菜,吃萝卜,谓之“咬春”,寓意迎新纳吉,祈福来年风调雨顺、春风得意。
迎 春
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辰时,有时在子时半夜。迎春活动一般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游行显威,前拥后挤,威风无比。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浑斗趣,引人发笑。
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然后到县政府(县衙)报喜迎春。
游春报春
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游遍周围村庄,大街小巷。
游春的队伍进入春场(检阅场地)后,绕场游两圈,然后各自列队站在安排的场地上。此时,恭请知县老爷入春棚安坐,举行报春仪式。按传统的风俗,设有报春台,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手执红黄各色彩旗,上场第一报——“风调雨顺”,群众同声呼应;第二报——“五谷丰登”,群众亦同声呼应;第三报——“国泰民安”,群众再同声呼应。每来报者均有赏。
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立春诗歌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立春诗》
【唐】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题望苑驿》
【唐】温庭筠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景阳寒井人难到,长乐晨钟鸟自知。
花影至今通博望,树名从此号相思。
分明十二楼前月,不向西陵照盛姬
(综合整理自百度百科、
二十四节气网、诗词名句网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