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法治庭审

学生亲切看望 竟冒充代购骗老师钱财

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2000元

本文字数:1091

  □见习记者  陈友敏

通讯员  王晓丹

本报讯  毕业7年的学生专程回校看望老师,却不料日后师生情竟然变了质。近日,上海普陀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一起学生冒充代购骗取老师钱财的诈骗案。经检察院提起公诉,被告人汪某某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2000元。

被害人车女士是一名音乐老师,2019年12月初,7年未见的学生汪某某专程来学校看望自己。二人寒暄了许久,在聊天中,车女士得知汪某某曾经出国留学过一段时间,平时做代购生意。听到这里,她开心极了,心想:“市面上那么多代购,真假难辨,自己的亲学生居然也干起了代购,以后就可以麻烦学生帮忙代购了”。当晚,车女士便让汪某某代购一双GUC鄄CI鞋子。一看价格,果然比国内便宜不少。

过了一周左右,车女士又通过汪某某得知新西兰的GUCCI在打折,退税后的价格相当于国内专柜的8折。这个优惠力度让她很是心动,于是立即去官网挑选了几款满意的商品让其代购。

转完钱之后,还特意叮嘱汪某某把运单号发送给她,可这时汪某某却搪塞了起来。但因为毕竟麻烦了学生,车女士便不好意思再追问下去。

期间,两人还一起吃了饭,在饭桌上,车女士还提出自己的朋友也想要买包,汪某某欣然答应了下来。就这样,十分信任学生的车女士前前后后转了将近3万元给对方。

过了几周,车女士迟迟没有收到自己买的商品,着急了起来,微信询问了不下20次物流和商品的事宜,但均被汪某某转移了话题。

直到2月22日,在她再一次询问下,汪某某才透露,自己的父亲会前往马来西亚与之汇合筹备婚事,之后便可让他人肉带回商品。随后便向车女士推了“父亲”的微信号,车女士一刻都等不及,随即微信联系了汪某某的“父亲”,和其沟通带回商品的事宜。

过了10天左右,车女士还是等不到商品,焦急如焚的她在3月2日再次微信联系了对方,没成想这时汪某某和其“父亲”均失联。

直觉告诉她这个  “父亲”可能是假冒的。这时,车女士突然想到自己以前有汪某某父亲的手机号,为了进一步确定自己的想法,她便在微信上搜索这个手机号,果然,搜索结果显示的是另一个微信号,并且和汪某某提供的微信头像与名称均一致。

之后,车女士通过电话联系上了汪某某的父亲,其父亲称,自己一直在安徽老家隔离,从来没在微信上与她联系过。车女士发觉被骗,遂案发。

汪某某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被告人汪某某因无力支付个人开销、偿还贷款,借到学校探望车女士之际,向其宣称能为其以优惠价格从海外代购奢侈品,在被害人车女士向汪某某询问物流情况时,以各种理由搪塞,并在微信上冒充自己父亲与其周旋。最终,骗得车女士共计人民币将近3万元并挥霍。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庭审 A06 学生亲切看望 竟冒充代购骗老师钱财 2021-02-08 2 2021年02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