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通讯员 房晓飞 余雪峰
前不久,白茅岭监狱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件,收件人不是服刑人员,也不是某位民警,而是“上海市白茅岭监狱某监区全体民警”。
负责监区收发信件的民警看到之后非常疑惑,他拆开信件读了起来,嘴角微微上扬……
一封与众不同的感谢信
“2020年2月1日,我响应了静安区团委组织的疫情志愿者招募。在上海火车站出勤的时候,我尽心尽责,并在2月8日被挑选为志愿应急教官……”
这是一封来自2019年12月释放的刑释人员史某寄来的信,信里除了对监区民警们的问候、讲述出狱后的生活状况等,更多地提到了他在疫情期间积极参加“上海高速社会服务机构志愿者服务中心”防疫志愿服务工作。疫情期间,他积极主动的表现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认可。史某在信里写道:“疫情来得猛烈突然,不知道监狱是怎么防控的,但是我相信监狱一定不会置犯人安危于不顾。”
当这封信件在监区民警手中慢慢传阅开,许多民警都露出欣慰却又感叹的表情。监区领导感叹道:“他释放后不仅遵纪守法,能过好自己的生活,更能心系社会、自勉自励,这是对我们监狱执法工作者最好的回报吧,也增添了我们的工作动力。”
同时,那个曾经桀骜不驯的面孔也逐渐浮现在眼前。
一段有的放矢的教育转化
在入监初期,史某高度焦虑,曾有过极端的思想苗头和心理动机,监区成立转化团队,对他进行矫治。
在史某曾经的人生里,有2次前科,入监时已与养父母断绝关系。在他的童年回忆里,自幼受到养母的棍棒式教育,让他一度以为养母对他非常冷漠。
扭曲的三观让史某产生了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敏感多疑、情绪烦躁、人际关系不佳等性格特征。但是,经验丰富的民警也一眼看出,那桀骜不驯的面孔下,其实只是一颗自认为一无所有,决心自暴自弃,自我放逐的灵魂。
为了挽救迷途的他,矫治团队制定了个教转化方案,通过各种有力举措,对史某的矫治教育以循序渐进、多管齐下为引导,帮助他重塑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首先,从心理素质培养入手。民警在积极对史某进行教育的同时,依托监区心理咨询师、监狱心康室等资源,注重加强对史某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导他的负面情绪,逐步打消史某自我认同感缺失的心理状况,引导他发现自我价值。
同时,帮助史某转变劳动观念。史某入狱初期抗拒劳动、消极改造,民警持续关注和鼓励他。通过劳动改造帮助史某树立正确的观念,让他明白,勤劳肯干的优秀品质才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的根本。
此外,也引导史某找回对父母的信任。监区通过亲情帮教活动,让史某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养父母的教育方式。回想起自己曾经的叛逆和父母恨铁不成钢的教育方式,史某突然发现,他们并非真的对自己冷漠,只是有一颗不善于表达又爱得深沉的心。
在史某释放前,他向主管警官深深鞠了一躬,说:“服刑3年多,我感觉变化很多,我会牢
记队长们的教诲和叮嘱,努力做一个好人。”
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史某自由后,屡屡碰壁。由于多次的服刑经历,让他的谋职之路几经坎坷。好在史某没有就此放弃自己,面对他人的不接纳、不认可,他回想起警官们的谆谆教诲,更加坚定自己与警官的约定——要努力成为好人,一定要做个好人。
2020年是充满艰辛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史某的谋职之路更加艰辛。但是当他看到网上招聘疫情防控志愿者信息的时候,他内心中希望为社会服务的火苗燃起。但对病毒的未知,让他也有一定的恐惧。每当关键时刻,他总想起民警们曾给与的鼓励,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创造一次证明自我的机会。
史某尝试投了简历,并在忐忑中等待。招聘部门没有因为史某的服刑经历将他拒之门外,为他提供了回报社会的舞台。在1个多月的志愿服务过程中,史某始终心怀敬畏,谦虚有礼,勤勤恳恳地完成好每一项志愿任务,他的所作所为赢得了身边人的尊重和认可。由于积极上进、热情勤奋,他还被挑选为志愿者应急教官,为他回归社会开辟了更加宽阔的道路。
当史某在媒体上看到自己热情助人的照片时,他体会到这辈子从未有过的感受,照片里别人的眼神都是如此亲近、尊重、热情……他明白,当他穿上志愿者的衣服,那一刻他代表的是国家、是人民、是社会、是温暖。也让他想起了那些从未放弃他的警官们,于是提笔留字,写下他的经历和感谢。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