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采访当日(3月4日)上午,国家航天局发布了3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
一头干练的短发,身穿国旗装,走路带风,笑容亲和。直至她在席卡前落座,记者才确认,这位略显瘦小的女性,便是2.12亿公里之外传回照片背后的 “英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我国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张玉花无疑。
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再到火星探测,身为党员,她跨越三大领域,将自己31年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航天事业,带领团队为中国书写多个“首次”,个人也屡获殊荣。
勤学奋起
从女学霸到带头人
1968年10月,张玉花出生于浙江湖州靠近长兴的一个村子,是家中的长女,看上去和众多江南妹子没什么不同。但随着年龄增长,村里人发现这个妹子特别会读书,最终她成为村里第一位女大学生。
“大胆往前走,这条路是对的!”被记者问及想对1990年刚毕业时的自己说什么时,张玉花如是说。
彼时,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的张玉花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工作。众多航天工程师中出现一位女生,室里不知该给她派什么样的活。后来新成立一室五组,对载人航天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就把张玉花派到了新领域。
这一下就激发了张玉花的好胜心。随后,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分系统论证工作,受到专家好评,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后,她作为主要人员参加了载人飞船电源分系统的研制工作,试验飞船发射成功后,张玉花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她特别有学习精神,而且学习能力也很强,就算是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全新领域,她也能不断钻研,一学就会,我很佩服。”与张玉花共事多年的嫦娥五号轨道器行政副总负责人丁同才告诉记者。凭着这股子好学好钻研的劲儿,1999年至2007年,张玉花作为805所载人航天行政负责人,带队顺利完成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飞船靶场试验与发射任务,为圆中华千年飞天之梦作出了贡献。
拼搏奋斗
创下五项“中国首次”
出生在中秋节,小名叫做秋月。微信名是Lunar,或许,张玉花和月亮的缘分早已注定。
2008年,我国探月工程二期正式立项,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在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中争取到了五个半分系统的研制任务,实现探月工程零的突破。
一纸调令,张玉花从载人航天领域转向陌生的探月工程,担任副总设计师、副总指挥,开启了带领嫦娥团队的探月之旅。
在嫦娥五号轨道器技术副总负责人胡震宇看来,“花总”天生自带“航天人”属性:好奇、坚韧、行事果断、宜动宜静。“正是这种性格,她才带领出一支作风硬朗、敢闯敢拼的队伍。”
“航天系统是非常庞杂的系统,涉及到方方面面,‘失败’是家常便饭。要把管理工作做好个中艰辛与不易,外人很难体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查学雷深知张玉花身上背负的压力。
2014年初,玉兔一号在第二个月昼周期,行进时被石块磕伤,行程终止在了114.8米。短短几天时间,张玉花急得满嘴生泡,嗓子一下子哑了。“我当时想,如果能马上发射火箭载人登月,把我送上月球,我包扎一下,可能‘玉兔’就能走了。”张玉花说。
那是中国航天第一次触及月面,工程目标圆满完成,但张玉花始终憋着一口气,要让玉兔二号弥补这个遗憾。
2015年嫦娥四号立项,准备把它作为人类第一次落到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张玉花带领团队不断优化设计“打了一场翻身仗”,完成了12类共144项试验,最终取得了嫦娥四号、玉兔二号在月球背面良好的状态。截至今年1月20日,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已在月面工作749个地球日,累计行驶里程628.47米。
张玉花的下一个任务,便是嫦娥五号。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张玉花带领的团队又一次完成了零的突破。嫦娥五号任务也创造了5项“中国首次”。
砥砺奋进
成功火星探测
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在距离地球1.92亿公里外的火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开始实施火星制动捕获主发动机点火,20时07分,探测器成功进入环绕火星轨道,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绕、着、巡”三大目标中的环绕目标顺利达成。
为了这一瞬间的喜悦,作为实施制动捕获任务的环绕器研制单位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火星环绕器团队,砥砺奋斗了整整十年。
面对困难,作为领头人,张玉花带着团队没有丝毫退缩,历经十年攻坚克难,中国终于迎来了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太阳系以及行星际探测的序幕。
工作中雷厉风行的张玉花,在生活中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生活达人”。
“在我们这群女性设计师眼里,’‘花总’总是元气满满,像个月亮女神。” “爱诗词,练瑜伽,只要有‘花总’在,就永远有聊不完的话题,她真的是担得起‘有趣’的灵魂。”在团队中的年轻女工程师赵晨和唐洁眼里,张玉花就像一位亲切的“大姐姐”,言传身教,关心和呵护着团队里的航天“新兵”一路成长。
“她就像一个压力‘截流’器,努力为团队营造出严肃又活泼的工作环境,让大家心无旁骛地做研究。”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试验队政工孙大强认为,正是这份“担当”与“吸引力”,将大家团结在一起。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