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蝶飞
本报讯 “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种不健康的应援行为会导致以金钱和名利为导向的价值观,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市委副主委、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对“饭圈应援”乱象心生忧虑。今年全国两会上,顾祥林呼吁,分门别类整治“饭圈应援”乱象,为其戴上“紧箍咒”。
国家网信办在去年7月发布了《关于开展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的通知》,将“饭圈应援”问题纳入其中。在顾祥林看来,要想整治行动的成效得以巩固并不断扩大和加强,除了整治时间要常态化外,有的放矢地有效出击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顾祥林表示,根据“粉丝”的群体分类,对成年人的过度应援行为以劝诫为主,对未成年人则要明令禁止;按应援送礼的“初衷”分类,对于自发应援行为可以不作过多限制,但一些“粉头”以应援为由私自敛财,就需要加强监管;按应援行为的性质分类,如果应援主体是自由行为那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利用职务之便,例如小学教师组织学生为明星应援,就应当介入制止;此外,以收取应援物品的人员身份和目的来分类,区别于收取普通纪念品,变相敛财行为应予以取缔。
顾祥林的另一份提案关注的是高校理工科学生的比例下降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比例下降的趋势?顾祥林分析,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扩招,使得理工科学生的相对比例下降;另一方面是源于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导致高中生都选择“热门”专业,“冷门”专业没人报考。
为此,顾祥林从四个层面上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在战略上,在推进高等教育朝更高程度的普及化迈进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学科结构性调整,适当扩大一些对国家发展有战略性意义的理工科专业规模。在政策上,加强这些“冷门”专业的学科建设,提高这些专业的研究生招收比例。在宣传上,要纠正高中生和他们的家长对“冷门”专业认识的偏差,鼓励他们报考。在就业保障上,要解决这些学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全心投身科研。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