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翟梦丽
“每天5:55准时起床,6:30从家出发,坐老公的车去公交车站,6:40到达公交车站,我坐的那班公交车6:54到站,到站下车去全家超市买杯咖啡,7:30到单位。”王蓉谈起自己的工作安排,流利地将自己每天上班日程精确到分地报了出来。从警25年的她,骨子里早已镌刻着警察的强大自控力,然而作为一名侦查员,在审讯犯罪嫌疑人时,最重要的是随机应变。于是,变与不变,两种特质在她身上融汇为一。变的是不断精进的审讯技巧,不变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初心。
今天是第111个“三八”国际妇女节,上海市公安局的1万多名警花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守护着申城的平安。祝福这些警界玫瑰,节日快乐!
难啃的“硬骨头”都交给她
96年王蓉从警校预审专业毕业后,加入公安队伍,现为浦东公安分局陆家嘴公安处审理办案大队民警。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犯罪嫌疑人、卷宗,如何在审讯过程中发现疑点,抓住漏洞,深挖线索,重现真相成了她的必修课。王蓉的领导谈起她,神情骄傲地竖起了大拇指:“我们队里,没有男的能比过她。”在队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默契:难啃的“硬骨头”都交给王蓉。
审讯的过程并不容易,用王蓉的话说,现在的犯罪嫌疑人已经不是说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就会老实交待了。所有案件中,最令侦查员们头痛的是,案件缺少目击证人等直接证据,犯罪嫌疑人又百般抵赖,这最考验审讯的功力。
多年前的一起强奸案,让王蓉至今回忆起来仍觉得唏嘘。“初中小姑娘怀孕7个月时,才被她妈妈发现后报警。”办案中,王蓉反复询问被害人和家长,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小姑娘的一名亲属,但对方始终不愿认罪,最后是铁证如山的生物痕迹鉴定结果一锤定音。
作为一名女性,在审讯过程中,王蓉不仅让人更愿意打开话匣子,她对于细节的洞察与把握也常常让旁人望洋兴叹。
在办理一起入室盗窃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戴上手套作案,现场并未发现充足的痕迹和证据。当天天气如何?怎么翻墙进来的?门把手的样式是怎样的?屋子里有放摆件吗?一个个问题,让犯罪嫌疑人慌了阵脚。“要是真的入室盗窃了,肯定对房子的细节了如指掌。”为了形成关联证据,让犯罪嫌疑人无从抵赖,王蓉紧扣细节,甚至想到用天气来确定作案时间。
随机应变是本能
说起审讯经验,王蓉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视情况而变。“面对油腔滑调不把你当回事的犯罪嫌疑人,要保持严肃,告诉他犯了什么罪,将面临什么样的处罚;面对十七八岁的小孩,要正儿八经告诉他事情的严重性。”多年的审讯让王蓉总结出了面对不同对象不同态度的经验,和一个人说几句话就知道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但她仍然强调,及时应变,面对审讯对象的不同心理状态,案件进展情况都要及时调整。
尽管面对的都是人,做的也都是审讯的工作,但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案情新情况,仅仅靠老本并不足以支撑侦查员们问出真相,问话需要技巧也需要基本知识底盘。“有一次,我要办个案子,和网络游戏相关,当时我就蒙了,我从来不玩游戏。”
王蓉说:“在与犯罪嫌疑人的对峙中,双方气场也是此消彼长,一旦自己先发慌,也逃不出对方的眼神,审讯最终可能会草草收场。”为了审好这名犯罪嫌疑人,她恶补了这款游戏的相关情况,反复询问同事,搞清了游戏的基本运作模式,在后期审问中,成功“撬开”了犯罪嫌疑人的嘴,让其服法。
近些年来,接触类犯罪比例下降,非接触类犯罪花样繁多,电信诈骗、代购诈骗、旅游团诈骗等等不同案件形式不断涌现。对于王蓉来说,这些都是要学习的内容。“不搞清楚你是没法破案的。”犯罪分子在更新手段,民警也要及时学习应变。
工作毫无疑问是辛苦忙碌的,现在,她的手头还有二十几个案子等着她一一审讯。每个案件从受理到移交检察院,都有着严格的时间规定,碰上节假日,办案时间更是大幅压缩,因此,工作时间,王蓉分秒必争,不仅要早到,午休时间也从不休息,不是在去看守所的路上,就是在和同事讨论案情翻看卷宗。
25年坚持只因热爱不改
25年转瞬即逝,当初警校同班的12个女同学中,仅剩她一支“独苗”仍在最前线奋战。她也感叹对家庭照顾不多,常常对女儿说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女儿也抱怨过她在家说话就像“审问”犯人。在这么多年中,她也曾有过不少机会可以转入其他岗位,可是,“我想来想去,只有这个岗位适合我。”
是因为办案成功的成就感吗?当记者这样问她时,王蓉却摇了摇头:“不仅是这个,做了二十多年,成就感会被忙碌的工作冲淡,但是热爱却不会。”她把自己的坚守归功于习惯,就像每天早上习惯坐同一班公交,习惯晚上洗澡时构思自己的报告该怎么写,习惯每个案件要办就要办好。生活的惯性未必有那样强大的力量,能让她在忙碌高压中从未却步,在不断变化的案情中积极适应学习的,只是因为她对身上警服的热爱,对正义的坚守,早已融入了她的血液中,这才是她真正的习惯。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