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治日报》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看医生,有了法律问题该去哪里 “医治”?近年来,北京、江苏、山东、重庆、湖南等地纷纷推出“法律门诊” “法律诊所”等法律服务形式,通过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律师、法官、公证员等专业法律人士 “坐诊”“出诊”,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有效打通了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
“法律门诊”借鉴医院的服务模式和操作流程,以“广场义诊” “律师坐诊” “专家门诊” “上门巡诊” “综合会诊”等形式,将优质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满足群众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早在1999年,常州市司法行政机关就在青果巷38号设立“法律诊室”,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2017年6月,常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一楼大厅正式设立“法律门诊”;2018年4月,武进区南夏墅街道华阳村委会与江苏正气浩然律师事务所联合共建“法律诊所”,成为常州首个村级“法律诊所”;2019年6月,又在全市2300多名律师中选拔组建60人的“名优律师团”,在常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法律专家门诊”。
如何让法律服务打破时空限制更贴身更及时?山区面积超7成的北京市延庆区给出答案——打造“法律门诊”。
延庆区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科科长何中文告诉记者,有法律服务需求的群众可以在司法所“预约挂号”,工作人员会为其精准对接专业律师解决问题,目前已有16家律师事务所的85名村居顾问律师与延庆正式签约。
针对村民为小问题往返“法律门诊”成本过高的问题,各司法所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开展“网诊”服务;对于复杂的涉法难题,安排资深律师提供“专家坐诊”服务;对行动不便或确需上门实地解决的,提供“出诊”服务;对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提供 “巡诊” 服务……如今,按需定制的 “门诊” “坐诊” “出诊” “会诊” “网诊”逐渐成为延庆区法律服务的新景象。
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近年来也纷纷设立“法律诊所”,推动教学改革创新的同时,积极投身实践,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 (蔡长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