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地方“黑医美”乱象丛生,让消费者成为“被宰的羔羊”。记者近期调查发现,披上“生活美容”的“马甲”无证经营、漫天要价、在农村场镇等游击走穴,已成为行业新问题。
护肤店查出兽用注射器
近期,记者跟随四川省成都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支队暗访,在一家大型商场大厦背后小街二楼的一家“护肤中心”,除了发现过期3年的“细胞修复原液”“三无”祛疤液体,还当场查出了一次性兽用注射器。当被问及所使用产品情况时,店内工作人员一问三不知。当天,执法人员共发现13家生活美容机构涉嫌违规开展医疗美容活动。
记者调查发现,披上“马甲”违规开展医美的生活美容院,行业内不在少数。这些门店旗号繁多,如“美甲店”“SPA沙龙”“美丽休闲馆”“护肤中心”等,不一而足。30岁的小张在甘肃省定西市一家生活美容院工作。她说,针灸必须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但店内的普通美容师却经常给顾客做这项服务。
公众如何区分普通美容与医疗美容?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执法总队医疗卫生执法支队支队长周琴解释说,美容服务中,凡要破皮、侵入人体的技术操作,就属于医疗美容领域,“常见的穿耳洞、激光脱毛等项目都属于医疗美容,普通美容院是没有操作资格的,属于违规”。
“在一些非正规场所,不仅药品不正规——大部分药品是走私的假药,打针的人手法也不正规,很容易出问题,风险很大。比如,打肉毒素,过敏概率是百万分之一,需要有经验的医生严格操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医生李嘉伦说。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王永翔介绍,医疗美容场所必须要有专业的医疗美容医师,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场所,以及经国家批准的合格产品。医美涉及手术操作,需要经过卫健委审批的合格手术室,并达到无菌条件,医生、医疗废物都要有专用进出通道,还有室内空气监测措施以及抢救车、心电监护和氧气设备在内的抢救条件。
“有的人私自在生活美容院、美甲店、美发店和宾馆微整形,一旦感染或出现危急情况,很容易错失抢救机会。”他说。
记者发现,除了常见的瘦脸针、割双眼皮、打肉毒素、微针等,有的生活美容院还不断“升级服务”,“冷冻减肥”“吸脂减肥”等“新科技”项目层出不穷。
王永翔说,一些美容设备没有经过国家药监局批准,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国家批准的美白针等产品,但是市场上用量却不少。
网上代购的标有英文、韩文、法文的产品也在使用,这些产品都没有中文标识,若在国内使用就属于“三无产品”。使用没有经过国家药品管理局批准的美容产品,有可能在进入人体后出现感染、排异反应、过敏反应、皮肤溃烂。
“玻尿酸储存有严格条件,是2-8℃低温冷藏,即使在国外是正规的,在流通过程中不考虑储存环境,到国内也有可能变成不合格产品。”王永翔说。
医美“黑”机构收费混乱
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不正规的医美机构收费混乱、缺乏标准,“渠道费”等更是屡禁不止。
“业内有一种说法叫‘渠道医院’,就是专门的中介,在社交媒体上伪装成业内人士、专家、大V等,负责进行吹嘘推荐,把潜在客户拉到机构整形,他们可以得到30%-50%的提成返点。一些民营医美机构主要就依靠渠道带来客户。可想而知,在层层盘剥之下,医美机构哪有心思放在技术和服务上。”四川成都一名医美从业人士坦言。
“从事美容行业9年,我感觉美容的价位越来越乱。”小张透露,生活美容院收费乱象比较突出。美容院的院装产品是最基础的产品,比如水乳、精华、按摩膏、洁面乳,但收费却是最高的。抗衰组合产品,如多肽酵母精华液、多肽原液、多肽修护冻干粉,成本500元至600元,出售价格却在3000元至4000元。
小张拿出一款水光活氧玻尿酸原液,上面介绍的功效是为肌肤补充蛋白、增强纤维弹性,令肌肤光滑有弹性。“这种产品没有啥功效,只要没有副作用,就给顾客使用,主要让顾客感受美容师的手法,至于究竟有没有玻尿酸,美容师自己都说不清。”她说。
有的医美机构忽悠爱美人士办理“美容贷”。接受医生面诊后,一家医美机构为四川市民周女士提供了一个“全脸打造”的整形项目,项目金额原本为21万余元,享受折扣后最终价格为6万元。在医院销售和院方的游说下,周女士觉得“自己捡了便宜”,由于当时身上的钱不够,竟签订了一个第三方的贷款协议。
近期,干细胞美容也成为一些“黑医美”的精品推荐项目,做一次几千至上万元。周琴告诉记者,大家不要轻易相信打着“干细胞”旗号的医疗美容,目前除了获批上市的干细胞制剂和造血干细胞治疗(主要用于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外,其他干细胞尚在临床研究阶段,只能是在备案的三甲级医院进行。
“黑医美”隐蔽性强
记者了解到,隐藏在居民楼、农村场镇上的医美黑诊所不易被发现,中介引导外来医美人员(部分甚至无资质)在宾馆、生活美容院等场所从事医美活动,流动性和隐秘性强,后期取证困难,爱美人士不愿提供线索,都成为长期困扰监督人员有效打击非法医疗美容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打击非法医美的力度增加,不少‘黑医美’善于隐身,城市里的‘黑医美’很多都藏在居民楼里,有的甚至采取熟人介绍的方式,非常隐蔽。”周琴说。
她还提醒,公众选择医美机构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疗美容机构,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有相关医美项目,并选择正规的执业医师,还要注意医美机构使用的产品是否属于有证产品。凡用于注射玻尿酸、瘦脸针、水光针的器械都必须要有“三证” (《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我们也不懂啥资质,就是看到小区这家店价格便宜,做激光美容只要980元包年,就办了年卡,还推荐了几个朋友来办,完全不懂资质这些,现在后悔了。”在暗访中,一位在“黑医美”机构办了年卡的成都女孩说。
甘肃省卫健委综合监督局局长王文军说,随着大中城市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监管逐步强化,基础性的医疗美容项目开始向县区、乡镇渗透。
近几年,县域内医疗美容问题突出,跨省走穴现象在县域内抬头,项目都是基础性的双眼皮等微整形,而且比例不断增高。
“在一些农村农贸市场上,可以发现一些黑医美的游击摊点,打完针就走人,第二天又换个地方,给调查带来很大难度。”成都市卫生计生执法支队监督员张小兵说。
未成年人整容不能“野蛮生长”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称,某城市某高中一个班几乎所有单眼皮女生都割了双眼皮,有些学生还进行了隆鼻、削下巴等整容手术,有些家长甚至主动带孩子去整容。
在颜值经济的宣传导向下,不少青少年的审美和价值观已受到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因此应遏制整容低龄化这一现象。从医学的视角,结合青少年生理、心理及社会伦理塑造成长期的考量,未成年人整容是不合适的,而且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诚然,对于未成年人整容也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对那些先天或后天缺陷伤残的未成年人,实施医学美容术是必要的,但对于绝大多数未成年人而言,整容不符合其生理、心理以及社会伦理。青春之美无须任何的“修整”。
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很多行为,都划定了清晰的界线,比如未成年人不能进入网吧和其他娱乐场所,不能购买和消费烟酒等。未成年人的心身处于发育阶段,不能过早地进入一些场所、消费一些商品,否则,就会对他们的身体与心理发育形成极坏的影响。整容似乎也应该划入未成年人禁入的区域。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未成年人整容要么被明令禁止,要么戴上了“紧箍咒”,如需要监护人书面同意、进行整容手术需要家长陪同,对本人进行心理咨询,从同意手术到进行手术至少要有4周的思考期……
说到底,未成年人整容不能任其“野蛮生长”,而是要将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治理轨道。
依法规范“医疗美容热”
医疗美容,需要医疗安全条件的全方位守护。为遏制行业乱象、规范行业发展,我国持续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行动,出台了多部门联合的综合监管政策法规,取得了积极效果。面向未来,仍须凝聚合力、重典治乱,继续强化行业监管,进一步规范医疗美容服务行为,加强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的管理,同时推动行业加强自律。此外,消费者也应谨慎对待医疗美容,合理认识医疗美容的功效,做医疗美容时要认清资质、选择正规医疗美容机构。特别是容易受外界影响的未成年人,由于身体仍处于发育阶段,做医疗美容项目不利于身体成长与健康。除整形外科适应证之外,不妨立法禁止未成年人消费医疗美容项目,明确规定医疗美容广告不允许向未成年人投放。
无论是基于整个医美行业的长足健康发展,还是基于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都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对医疗美容各个项目进行明确界定。而且,要颁布这些项目的明细手册,让非医学专业的执法人员在执法的时候能够快速、明确进行判断。同时还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定期根据医疗美容项目的变化对手册进行更新。建议组织专家对于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不同类型医美机构的收费经营管理进行论证,规范各类医美项目的收费标准,并给予公立医院充分的运营空间。相关行业网站也应定期向社会公开医美项目的指导性价格。在医美行业,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都提出了人才问题。建议尽快实行整形外科专科培训制度,提升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医疗服务水平。
(据新华社、经济日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