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落款为武汉市公安局铁箕山派出所的《警情通报》显示,一博士生接到自称是银监会工作人员电话后,将贷款金额共计10万余元分多次转入对方提供的账户,意识被骗后,随即报警。该通报引起网友热议,有人疑问:“博士生也被骗?”
以“清空贷款记录”为由诈骗
据了解,3月8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一博士生中午时分,接到自称是银监会的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其在网上有贷款记录需要取消,否则影响个人信用为由添加了QQ。随后,在QQ上出示了所谓的相关工作证件,该学生信以为真,于是按照对方的要求分别在网上办理了京东白条、支付宝借呗等贷款业务。对方还称此贷款不用偿还,该学生竟然轻信,后又按照对方要求于当日13时至15时,将贷款全额共计10万余元分多次转入对方提供的账户。转款之后,对方又说该学生的微信微粒贷也存在异常,需要再按照要求办理业务并转款,直到此时,该学生才意识到被骗,随即报警。
民警确认该生被电信诈骗,并发出这份警情通报。在通报的最后,民警提醒广大师生注意:在网络上与陌生人聊天,凡谈及金钱要求转账,或者接到陌生电话无论什么理由要求转账的(任何陌生电话),或网上找兼职刷信誉,一律是诈骗。
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不少网友关注。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则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目前,该生所在学校正对他予以关心,并配合警方开展调查。
电信诈骗受害群体广泛
此前,全国多地出现“注销校园贷”骗局,不少在校及刚毕业学生“中招”。统计结果显示,2020年上半年,监测到涉及“注销校园贷”骗局接近9.3万条。民警发布这份通告,旨在提醒广大市民提高警惕。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不少,从老人、大学生,到如今的博士生,足见在诈骗犯罪分子面前,无论年龄大小和学历高低,都难免遭受其害。除了要进一步加强防范,更得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坚决遏制其猖獗势头。
武汉市“防非轻骑兵”志愿者、长江公益律师团理事长陈亮提醒,公安机关破获的无数诈骗案件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无论不法分子的骗术多么高明,诈骗套路多么天衣无缝,最后都会涉及银行卡、密码、账号、验证码等私密信息。因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千万不要轻信那种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千万不要透露自己的密码、验证码等私密信息。在这一点上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有的诈骗分子不会直接索要银行卡、密码、账号、验证码等私密信息,而是通过话术让受害者自己输入这些私密信息,受害者往往以为是自己输入的私密信息,并没有告诉别人,因此放松警惕,最终掉入电信诈骗的陷阱。
电信网络诈骗花样繁多,套路不断升级,手段不断翻新,令人防不胜防。尽管相关部门和学校、银行等单位都做出过一些提醒,但仍不时有人中招。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和教育,做到更加细致,把服务送到群众的身边,不断增强人们防骗的意识,提升人们防骗的技能。
作为国家相关部门,特别是公安、市场监管、税务、工商、银行、通信等,要加强一体化联动,加大打击力度,通过全链条的合作,严打电信网络诈骗。必须看到,防骗反诈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谁都不能做旁观者,谁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每个人都得提高防范意识,保护好个人信息,主动了解最新诈骗手段,增强判断能力,不给诈骗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综合整理自长江日报、新华社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