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管中窥豹”有见识

本文字数:1535

  □沈  栖

浦东,人杰地灵,活跃着一支勤于笔耕、创作颇丰的作家队伍。唐佩军名列其间。

唐佩军从教三十多年,曾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殊荣,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书匠,他自称是“文学的边缘人”。其实,这当是自谦。单就“浦东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这一头衔,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富有名望、卓有实绩的作家。《叶的事业》一书堪为其“教坛回眸”,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唐佩军接连出版了三本散文集:《脆麻花儿香》《石斛花开》和《管中窥豹》。如果说《脆麻花儿香》写实喻情,《石斛花开》写景抒情,那么,《管中窥豹》则是事趣、情趣和理趣融为一体,尤以理性思辨见长,我将此书大多的篇什视为视角独特、笔锋犀利的杂文。

我极为激赏唐佩军对杂文创作的这一判论:“杂文的本质是论是非,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论是非,辨正误,揭示真理。”唐佩军的杂文常在结论性的句号和赞美性的感叹号后面提出令人深思的问号,体现其超群的洞察能力和非凡的逻辑力量。如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上海市政府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程,浦东新区有2197户农民于2020年7月签约,在全市率先完成目标任务。唐佩军看到了这一工程尚有突破的难度,在《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选项能否多些》一文中提出一系列追问:“能否因地制宜增加平移项目的规划?政策制定能否向困难农民倾斜?安置点和安置房型能否再多元化些?”  《假如当初地铁直通浦东机场》针对9年后才将广兰路至浦东国际机场接通一事,在百姓雀跃之际,唐佩军则是往深处思考:“症结似乎不仅仅在于规划的前瞻性不强,还与地方政府或规划部门的民生观念淡薄有关”。如此不加掩饰的一针见血,彰显出一位作家的良知和睿智。

以儒家思想为底谱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当然,在现代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对传统文化不是全盘沿袭,亟须批判地继承、科学地发展。在放眼世界、追求大同的大视野下,那种“数典忘祖”的做派不足取,需要的是王国维当年提出的“道出于二”,即: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接纳西方现代文明的理念。唐佩军正是基于这一认知,写下了诸如《厚德载物》《孔夫子的君子之道》《君子与小人》《“慎独”小议》《孝,德之本也》《家国情怀琐议》等,这些杂文每每闪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光泽。在他看来:“道德标准古今不同,但热爱祖国、仁心爱心、乐善好施、见义勇为、诚信廉洁、见利思义、自信进取、乐于奉献等,依然是(当今)厚德者所应具备的道德素养。”

值得一提的是,唐佩军一组成语解读的文章立意新奇、诠释准确、联想丰富,令人耳目一新。如《管中窥豹杂议》《何必庸人自扰》《黔驴技穷亦有时》《狼狈为奸故事续尾》《老马识途及其他》《不妨重读》等佳作,既如数家珍般地溯源,将某一成语作出最大化的语义阐述,又联系时势,充实其警世醒人的寓意内涵,新论迭出,给人启迪,绝无“掉书袋”之虞。限于篇幅,恕不一一析之。

唐佩军的杂文很有文采,这无疑是得益于多年从教,精于遣词造句和引经据典。在谋篇布局上,他也是深思熟虑,  “慢工出细活”:“别人一天写三千字,我是三天写一篇千字杂文。”这里不妨试析发表于2020年第8期《前线》杂志上的佳作《为落井下石者画像》。该文以“落井下石”语出唐代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开篇,先是凿凿有据地引证史实分析它的成因;紧接着列举这类卑鄙小人“史上亦有不少”;继而以简洁的笔触条分缕析地给现代落井下石者画像,惟肖惟妙,栩栩如生;结穴处点出该文题旨:“为落井下石者画像,以让善良的人们练就火眼金睛,加以识别提防。”如此上乘的谋篇,完美的布局,堪为现代杂文的精品。

年届“耳顺”,唐佩军进入了文学创作的成熟期,连出三部散文集,可喜可贺!希冀他继续保持旺盛精力,有更多佳作问世!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 “管中窥豹”有见识 2021-03-29 2 2021年03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