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开播后迅速火遍网络,强势“出圈”。节目通过古今穿越、沉浸戏剧以及AR技术等娓娓道来,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源起与流转,走出了弘扬传播中华文献典籍方面的新路。巧妙的构思、精良的制作与节目背后强大的文化力量是这档节目成为“爆款”不可或缺的原因。
《典籍里的中国》
导演:卢小波 左兴
编剧:张昆鹏
参演人员:撒贝宁 倪大红 吴樾 宋佳伦 王嘉宁 等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首播:2021-02-12
集数:11
单集片长:90分钟
剧情简介:
该节目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联合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全新原创的大型文化节目。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其中的闪亮故事。
《典籍里的中国》用追根溯源、旁征博引的方式纵横上下五千年,从文明的起源讲到现代的传承。
通过第一期节目《尚书》,观众可以看到“伏生护《书》”的故事。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儒学博士伏生冒死将《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匿藏于壁中。为了护《书》,他的妻儿相继离世。但他不因成为护《书》第一人而居功自傲,反而因没有护全《书》而悲痛自责;听到《尚书》艰难流转于历朝历代,焦急之情溢于言表;汉文帝派晁错前来学习《书》时,他喜极而泣:“陛下知道《书》的好处,百姓的好日子有望了”……伏生落泪的这一刻,观众看到了一个微小的个体在历史文化传承中所展现出的巨大能量。
第二期节目主题是宋应星与《天工开物》。节目在戏剧呈现上横跨宋应星的青年、中年、老年时期,讲述宋应星在逆境下,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都记载下来,写出《天工开物》的故事。节目中,撒贝宁来到《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生活的时代,见证了宋应星写出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宋应星则穿越到现代,见识了当今科技的进步——高铁、C919、长征火箭、月壤、“奋斗者”号等科学实践的新成果。最终,宋应星和袁隆平在稻田里上演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成为本期节目高潮部分。话题“袁隆平宋应星跨越300多年的握手”冲上微博热搜榜,网友直呼“看哭了”!
“穿越”是近年来备受年轻人喜爱的题材类型,《典籍里的中国》重新定义了“穿越”,是有历史感的“穿越”。“打开典籍,对话先贤,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节目第一期《尚书》开篇,撒贝宁便道出了这档节目的真谛。在这里,撒贝宁并非主持人,而是自称“千年后的一个读书人”,在与伏生的长谈中求知问道。这一戏剧化的表达,既通俗易懂又不失风雅,将《尚书》的文字传布天下,让观众身临其境地见证时代,理解先贤,感受家国天下的情怀。
如何完成与先贤对话,并且把经典古籍通俗展现?《典籍里的中国》创新地加入了充满想象的戏剧部分,古今“穿越”变得“理所当然”,打破了观众的心理壁垒,让观众沉浸于戏剧所呈现的一切,让故事更有吸引力。
让典籍活起来,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这是《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最大的意义。“今人为何要读典?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从读典中观众可以感悟中国精神,感受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的魅力。
作为《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艺术总监,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介绍,节目中的戏剧用更加多元的文化形式呈现出来,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中国典籍思想中的光芒。“我们希望用更多样的形式将《典籍里的中国》推广到海外,让更多国外观众能够观看。优秀的文艺创作也使我们有了推广中国文化、认识更多朋友的机会。”(综合整理自央视新闻、光明网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