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声音

齐抓共管、群防群治,让电信网络诈骗无路可走

本文字数:2149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系统观念、法治思维,注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坚持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各项措施和金融、通信、互联网等行业监管主体责任,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社会宣传教育防范,推进国际执法合作,坚决遏制此类犯罪多发高发态势,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电信诈骗:侵害群众权益,挑战社会诚信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1万名,止付冻结涉案资金2720余亿元,劝阻870万名群众免于被骗,累计挽回经济损失1870余亿元。

动辄上千亿的资金,让人震惊。这一方面彰显了公安部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成绩,但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此类违法犯罪行为仍十分猖狂,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拓展覆盖面。

与传统诈骗行为相比,电信网络诈骗更隐蔽、更复杂,波及面广,查处追溯的难度也更大。如果再叠加部分民众不熟悉网络的因素,人们“中招”的可能性往往会被急剧放大。

尽管各种电信网络诈骗花样百出,如贷款诈骗、刷单诈骗、冒充客服诈骗、“杀猪盘”诈骗等,但是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违法犯罪行为。这不仅侵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影响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巨大冲击,而且造成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降低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而且,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也给诚信社会建设带来严峻挑战。诚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信用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电信网络诈骗严重侵蚀了社会诚信的基础,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破坏市场信用环境,徒增市场交易和社会交往的成本,不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切实帮助、教育、引导民众,特别是对老人、小孩这样不熟悉网络或涉世未深的特殊人群,要多一些针对性地关注,不让他们成为电信网络诈骗分子的“鱼腩”。

此外,还需要不断提升打击新型犯罪的能力水平,不断创新打击犯罪新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清朗的诚信社会环境。

诈骗形式不断翻新,打击手段也要跟上

尽管这些年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持续增强,方式方法不断创新,但相关犯罪手段也在“进化”,同时在特定因素的催化下还出现了“抬头”迹象。如去年,最高检方面在回应“疫情期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的原因时就表示,不法分子利用人们疫情期间出行不便,购物、求职心切或信任老师等心理,诈骗成功率大大提高。

此外,电信网络诈骗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翻新。公安部指出,网络贷款诈骗、兼职刷单诈骗、虚假购物冒充客服诈骗和“杀猪盘”诈骗,是当前最为常见、危害最大、影响最广的诈骗类型。

针对犯罪现象的  “变种”,相关的打击和治理预防体系,显然也需要及时更新。比如,应针对性净化网络贷款环境,对于一些打擦边球、灰色运营的贷款App、网站应加大监测把关力度,最大程度挤压其在互联网招摇撞骗的空间。

电信网络诈骗之所以难打难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不仅隐蔽,而且涉及环节多、行业广,要实现打击治理效果的最大化,对各个部门、行业的协同配合,提出了很高要求。如指示中就强调要“注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

新一轮的打击治理号角已经吹响,既谋求全方位筑牢防火墙,也优先寻求重点领域的突破;既加快对存量犯罪的打击清理,也加速构建更健全的预防体系。如此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电信网络诈骗就一定会走向“穷途末路”。

“打防管控”,打好打击电信诈骗“组合拳”

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是一场阻击战和攻坚战,要坚决打好党委统筹  “打”、政府主导“防”、行业自律“管”、全民联动“控”等“组合拳”,持而不息、盯紧不放、综合施策。

党委统筹“打”,加强党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领导地位。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要发挥党的领导地位,各级党委要充分激发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社会号召力、群众组织力,切实建构起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钢铁城墙。此外,保护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和网络空间生态安全,广大党员干部要激发先锋模范作用,勇于同网络电信诈骗等行为进行斗争,用攻坚克难、善于担当的精神维护好群众利益。

政府主导“防”,着力深化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政府部门要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制定精准举措、务实办法,靶心打击、重拳出击,将电信网络诈骗遏制在萌芽状态。尤其,要加强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的精准识别和全民教育,通过网络、媒体、电视等平台,提高人民群众对防范电信诈骗的意识和能力。

行业自律“管”,不断提高电信网络平台自我管理本领。强化溯源管理、源头治理,切实加强行业自律、提升平台管理能力,尤其是企业运营、市场主体等。唯有行业加强自律、优化管理路径,就能进一步压缩电信网络诈骗的生存土壤。

全民联动“控”,凝聚治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磅礴合力。电信网络诈骗不同于传统的诈骗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对抗性、变异性。唯有发挥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和主角意识,才能让电信网络诈骗在末端发生“碰壁”,以强末端、夯基础、固根本的方式方法,让电信网络诈骗无施展之所、无生存之地、无市场空间。(段官敬)

综合新京报、经济日报、澎湃新闻等(业勤  整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综合;声音 A03 齐抓共管、群防群治,让电信网络诈骗无路可走 2021-04-12 2 2021年04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