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律师服务

消费者谨防“黑科技”骗局

律师:广告内容涉嫌虚假宣传

本文字数:1582

资料照片

  编者按:

每有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法律问题发生,律师往往能在第一时间给出提示、提供服务。我们为读者采集律师对这些身边事的法律解析,让您不用出家门就可享受“律师服务”。

据《法治日报》报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追求新颖高效的护肤品。以量子等技术进行宣传,可以让许多消费者愿意花大价钱购买,导致越来越多的化妆品商家将自家产品贴上“量子”的标签。

但专家表示,此类宣传往往有虚假夸大之嫌,消费者要谨防“黑科技”骗局。

化妆品全是“新”概念

近日,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上输入“量子面膜”  “量子美容仪”“量子护肤品”等关键词,搜索结果显示仍有多款量子产品在售,且标价涵盖高中低各个价位,其中大多保持着一定的销量。

近些年化妆品行业为了销量好,更好地宣传产品,提出了许多名义上的“新”概念,例如EGF(表皮生长因子)、干细胞以及近期热议的量子护肤品等,但最后都被相关专业人士揭穿了其伪概念的本质。

2017年,复旦大学微生物学硕士胡晓波在知乎平台发布《一网打尽护肤品中的“伪概念”》一文,称EGF分子量有6000左右,因此在护肤品里很难被吸收。作为一种多肽,也极易被降解,甚至还有致癌的风险。

2018年,  “丁香医生”团队就“干细胞”发文称,没有细胞能在护肤品里存活,干细胞更不能。

2019年,中科院院士郭光灿在央视节目中公开表示,“目前没有任何一款量子产品在市场中销售,所有在卖的都是假的”。

对此,上海恒衍达律师事务所王艳辉律师说,该类概念的宣传属于虚假宣传,目前全国各地对于该类违法宣传的行为已经开展相关清查工作。根据广告法规定,虚假广告包括商品的性能、功能、产地、用途、质量、规格、成分、价格等信息,以及与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允诺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对购买行为有实质性影响的情形。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告诉记者,其实我国现存多项法律针对化妆品伪概念进行了规范,其中《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化妆品标签禁止标注明示或者暗示具有医疗作用、虚假或者引人误解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标注的内容。

损害健康得不偿失

任雨寒(化名)是某大学研究生,经常致力于尝试各种新奇的护肤产品,她回忆起自己买过的化妆品,称其实大多都是交了智商税,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有些甚至还起到了反效果。

据任雨寒说,她曾经花3000多元钱买过一款点阵嫩肤美容仪,号称利用点阵激光技术先损坏皮肤表层,然后再刺激皮肤表层生长,美其名曰先破后立,以此达到填平痘坑的效果。然而任雨寒使用后,不仅皮肤状态没有改善,反而引发了新的问题。“说是治疗痘坑的,结果用完皮肤贼差,我现在都变成敏感肌了,皮肤很容易红,还有点粗糙。”任雨寒说。

对此郑宁认为,其产生的不良反应需要通过专业鉴定机构鉴定,究竟是产品质量问题、虚假宣传问题,还是因个人体质差异引起的副作用。如果构成了关系到消费者生命健康的虚假广告,那么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应当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如果是产品质量问题,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要承担民事责任,并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王艳辉也说,如果能够证明皮肤受损与商家提供的美容仪存在因果关系,可以要求商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对于如何辨别化妆品伪概念,王艳辉建议,消费者在选择前应当了解化妆品的资质、成分,选择正规公司生产的符合国家各项安全标准的化妆品。在选择具有特殊功效的化妆品或美容仪器时,消费者更应慎重,提前了解相关知识,如有必要可到正规医院进行咨询后再进行购买。(韩丹东  陈祎琪)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律师服务 B06 消费者谨防“黑科技”骗局 2021-04-12 2 2021年04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