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律师服务

千元运动鞋炒到近五万

律师:法律风险不容小觑

本文字数:1465

资料照片

  编者按:

每有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法律问题发生,律师往往能在第一时间给出提示、提供服务。我们为读者采集律师对这些身边事的法律解析,让您不用出家门就可享受“律师服务”。

据“人民网”报道,近日来,“炒鞋”再次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这次“炒鞋”客盯上了物美价廉的国产球鞋,部分限量款球鞋甚至被炒出数十倍的溢价。一款原价1499元的“李宁”限量版篮球鞋,近期在某二手商品交易平台上的售价高达48889元。

为什么会有人热衷“炒鞋”?“炒鞋”真能赚钱吗?记者就此进行了梳理并采访了相关专家。

炒鞋:

并非稳赚不赔

喜爱球鞋的消费者常有这样的感慨:心仪的限量款球鞋往往无法原价抢到,如想得到就得去二手商品交易平台上加价购买。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上有“炒鞋”行为的存在。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炒鞋”的生意由来已久,不仅国内有,国外也有,其商业逻辑是“炒鞋”客通过囤积限量款鞋品并炒作其价格的方式,人为地造成供需关系失衡,最终达到获利目的。

这段时间,由于多种原因,“炒鞋”客们将目光从国外品牌转移到了国产品牌的限量版球鞋上。

“一双原价1500块的鞋,抢到了再卖出去就能赚好几倍,这钱谁不想赚啊?”一名曾经的“炒鞋”者李先生坦言,每当有新款限量款球鞋发售,“大庄家”和  “小散户”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批量扫货、囤货,待价格炒作到高点时再抛售。

“炒鞋”的人越来越多,那么他们能否都赚得到钱呢?这位李先生告诉记者,“这两年‘炒鞋’的人越来越多,很多‘炒鞋’客也拿不到一手资源,只能从同行手上高价拿货,押注买进货品的价格涨势。这种赌价并非稳操胜券,很多高价拿到的鞋属于有价无市,没有新买家,只能‘砸’在手里。参与‘炒鞋’的人中十个就有七个人赔钱,这成了个无底洞,我玩不起,就退出了。”

据调查,像李先生这样入市最后没有挣到钱的“炒鞋”客为数不少。“炒鞋”并不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高价接盘者常常将自己置于白忙一场的赔钱境地。

律师:

引发多种法律风险

“‘炒鞋’看起来像是一个有利可图的馅饼,但实际上却可能是一个陷阱。”  上海锦天城(郑州)律师事务所王文博律师提醒,“炒鞋”行为可能会带来多种法律风险:

当“炒鞋”客的交易额或利润达到一定数额时,可能会涉嫌非法经营罪;

如果说行为人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设置价格壁垒或者区域销售障碍,还可能构成垄断行为,或者是属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如果在“炒鞋”的过程中“无货空炒”则可能构成传销或诈骗;

大量集结他人的资金用于“炒鞋”,还有可能会构成非法集资。

近年来,“炒鞋”相关的诈骗案件时有发生,目标群体朝着低龄化发展,受害者也多以在读高中生、大学生为主。江苏镇江曾发生一起关于“炒鞋”的诈骗案件,“95后”殷某的“炒鞋”生意貌似做得风生水起,不少人都想要跟着他“发财”。但好景不长,殷某终因涉嫌诈骗罪,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经法院审理后,殷某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判罚15万元。这个案子为那些梦想通过  “炒鞋”发财的人敲响了警钟。

“‘炒鞋’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营销手段。”在朱巍看来,“炒鞋”客通过人为操控市场供求,炒作商品价格的行为本身属于不正当得利,是应该被管理约束的经营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市场有眼睛,法律有牙齿,必须稳准狠地依法严惩构成犯罪的“炒鞋”行为。只有如此,才能保护市场主体财产权利,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打造公平公正、多赢共享、包容普惠的球鞋市场生态环境。(方经纶)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律师服务 B06 千元运动鞋炒到近五万 2021-04-19 2 2021年04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