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后十五日,为谷雨,言雨生百谷,物生清静明洁也。
谷雨为三月中,太阳黄经30度,雨其谷于水,播种的时节到了。《孝经纬》曰:“清明后十五日,为谷雨,言雨生百谷,物生清静明洁也。”此时“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鸟弄桐花,雨翻浮萍,残花即将落尽,春将告别。
食谷者说
植百谷以养世人,这是我们赋予粮食的最高理想。
按照一般的说法,人类发现粮食的过程,实在意外的很。
在虚构中的某一日,我们的祖辈穿行于原始的密林,野生的粮食就隐匿在荒草的深处。有鸟雀前去啄食,拨开乱草,宿命中的食物就显露眼前。
“鸟都能吃,要不我也试试?”好奇之下,祖辈们抓起一把粮食扔入口中,脸上豪情洋溢,巴嘎巴嘎一通乱咬,在噎死之前,把牙崩得七零八落。于是醒悟好奇害死猫的道理。
先人们恼羞成怒,决定将粮食抛诸脑后。
突然,电闪雷鸣。一道闪电直劈入地,将粮食浸入火中。怕火的人们四散奔逃,可有几个跑得慢的,或者太懒了不愿跑的,只是悄悄潜伏在周围,看见火没多大,胆子就壮了起来。这时,忽然一阵香气传入鼻端,这香气是他们从未闻过的,不类花香,不同肉味,但不知为何,头一次闻就口底生津,食欲在肚子里打鼓。循着香味,他们快步上前,发现原本坚硬难吃的粮食,在火烧之下,外壳破裂,里面的米粒变得酥软,放在舌尖,竟然还有些甜。
“原来要这么吃的啊”靠了天打雷劈,祖先们恍然大悟。
我想,这是人类第一个,说不定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顿悟。
耕种、收割、脱粒,这才是榖的全部意思:收获粮食,漫长而复杂,是一件比知道怎么吃更为麻烦的事。
有时候会想,为什么先民要耕种以求粮食?种植和采集、狩猎不同,游鱼可入水去捉,走兽可布网而陷,瓜果鲜蔬,更是随采随食,付出与回报即时相抵,可从播种到收获,却有一个漫长的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差内,只有付出没有回报,要茹毛饮血的祖先们甘心等待,实在属于苛求。而且,这些最原始的农民怎么能确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干旱、暴雨、火灾、蝗虫,不一而足,更像一场毫无保障的赌博。
如果我们把这当做一次冒险,那农民就远比猎人勇敢。
不过,在我们的神话里,这样的冒险并不存在,在神王的带领下,小民们总是安享太平。传说中,是周朝的始祖后稷,教给人们耕种的技艺。后稷名弃,后是王的意思。他的母亲姜嫄踩了大人的脚印生下他,当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知道怎么耕种万物,《诗经·大雅·生民》里说,后稷“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艺之荏菽,荏菽斾斾,禾役遂遂,麻麦蒙蒙,瓜瓞唪唪。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褏,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
“诞实匍匐”,意思是后稷还是个满地爬的小屁孩。艺是种植的技艺,荏菽、禾、麻麦、黄茂,分别指大豆、小米、麻、麦子、黍米;斾斾、遂遂、蒙蒙、唪唪都是长势良好的形容词。在这位神童的指导下,先民们学会了种植上述的几种作物,也就是所谓的五谷,帝王后稷,由此泽披后世。
但若是我们足够诚实,将神童排除在外,就会看到,这一场冒险,真正的收获:耐心和计划,二者皆是智慧的基础。
在自然界中,肉食动物总比草食动物智商高,可在古代,总是农业文明有着更灿烂的文化,埃及、古巴比伦、中国,莫不如是。而以肉食为主的,要么还在草原上牧马,要么还在密林里穿梭,使弓抡箭,总有些傻气。
《大戴礼记·易本命》中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以之来看肉食的文化和谷食的文化。食肉而勇者凭的是血气,食物的获得是追逐、撕斗,比坏斗狠的结果,即使是蓄养,情意绵绵过了也要讲究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食谷而智者则不同,不以血溅为勇,只凭耕耘为生,食物的获得是日积月累,日复一日,比的是耐力。勇夫勇于争斗,慧者自足自满,由此形成的文化,一重消耗,一重积累;一重外假于人,一重自假于身;一重迁,一重土;一者以彪悍勇猛为美,一者以谦逊多智为德。
按照这么推理下去,食肉者只得勇敢而无智慧,食谷者只得智慧而不勇敢,秉承这两种文明的人一相遇,就好像秀才遇到兵,互相看不顺眼。历史上,我们嘲笑游牧民族茹毛饮血,远未开化,游牧民族嗤笑我们食谷如牛羊,一身草味,大概不外如此。
不过,这样的对比并不绝对,有勇有谋的大有人在,无勇无智的也并不稀罕。与其说是食物决定了文化和民族的性格,不如说是文化和民族借助食物来认识他们自己。
当然,食物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在此。
植百谷以养世人,这是我们赋予粮食的最高理想。这样的理想达到了还是没达到?由古至今,粮食供养起肉类和瓜果难以供养的人口,但吊诡的是,也正是由于粮食的丰收,使得人口膨胀成为可能,人口增加,粮食的需求就没有止尽。每一年粮食都要丰收,每一年人口都会增加,我们和粮食反复纠缠,只是让各自都疲于奔命。
食物从一开始就代表着不公。有的人食精粮白面,有的人食粗粮野菜;有的人饮水,有的人喝酒;有的人啃无味的馒头,有的人吃腻了肥腴香膏;有的人挨饿,有的人吃撑。贫苦者说,“肉食者鄙”,并不真的是如现代人般推崇素食,不过是发牢骚罢了。
而我们曾说的,农耕中的智慧之光,既无法带来政治上的威权,也无法成就经济的帝国,很快就被另一种智慧利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成为繁荣世界无所谓遗不遗忘的背影。
谷雨三候
萍始生:谷雨之日萍始生,萍水始相逢。萍,水草,与水相平,故称“萍”;漂流随风,故又称“漂”。
鸣鸠拂其羽:鸠即鹰所化,布谷鸟。明刘伯温诗:“鸣鸠语芜声相应,又是人间一度春。”芜是杂草。可“春谷终期吹羽翼”,鸠鸣预示着春要结束了,此时田野里到处回荡着它“家家种谷”的殷切呼唤。
戴胜降于桑:“戴胜”是头顶有长毛的鸟,又称鸡冠鸟,此时落于桑树,蚕将生之候。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为末春,至立夏就是夏季了,古人惜春,作“送春诗”告别春天。
杨万里有《三月二十七日送春绝句》:“只余三日便清和,尽放春归莫恨它。落尽千花飞无絮,留春肯住欲如何?”
贾岛题《三月晦日寄刘平事》:“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谷雨三朝看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的花期在农历三月,正是谷雨时节,也作“谷雨花”。古时,每逢谷雨,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等地都有观赏牡丹的盛会,及至入夜,观游一天的人们便悬灯宴饮,花意盈盈,可谓人间仙境,人们称之为“牡丹花会”。
《赏牡丹》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也称鼠姑、鹿韭、百两金、木芍药、花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相传武则天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被贬至洛阳。因为牡丹是要越寒冬而开花的,不到花期不绽放,所谓“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
芍药与牡丹极其相似,只看花朵几乎难以分别,所以牡丹被称为花王,芍药被称为花后。它们最大的不同在于牡丹为木本植物,有一段木根在地下,而芍药是草本植物,没有木根。牡丹的叶子是有齿的掌状叶,而芍药是椭圆形无齿的叶子。
牡丹的颜色很多,最名贵的要属魏紫和姚黄两种。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此花之出,于今未十年。……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出于魏相(仁溥)家。如果说牡丹是花中之王,那么,姚黄和魏紫可称为“牡丹之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