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栖
前些日子,我饶有兴趣地参观了《百载重光——上海建筑遗产保护修缮特展》,接受了一次科普教育。
该展览分为 “昔日芳华”“技护瑰宝” “再现荣光”三个部分,86件展品中,历史原物48件,90%为首次对外展出,如:徐家汇天主堂的地砖、跑马总会旧址楼梯的栏板花饰、圣约翰大学(现华东政法大学)的清水墙砖、天后宫的蝴蝶瓦……尤其像徐家汇天主堂的花砖,生产于1878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弥足珍贵!一件件有年代感的古建筑构件,既呈现了上海近代优秀建筑的历史剖面,也传递出文物保护背后鲜为人知的真实细节。值得一提的是,本埠一些文物古建筑修复的优秀案例(如上海总商会旧址的外立面清水砖墙工艺、跑马总会旧址的外立面水刷石工艺、武康大楼的面砖贴面)的介绍及材料、工具搬进了展厅,不仅彰显出建筑大师的智慧,更是展现出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精神与内核。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经济的繁华带来了建筑林立,外商的纷至沓来,更是崛起了“万国建筑博览群”。躲过了连年兵燹,避开了自然灾害,经受了岁月侵蚀,这些文物古建筑依然幸存,并得以保护和修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物古建筑依法保护,“再现荣光”。
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工作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瑰宝,文物古建筑具有文化价值,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具有历史价值,是世人研究历朝历代建筑的重要载体;具有社会价值,是现代建筑灵感的来源。因此,保护和修缮文物古建筑,保存其完整性是延续历史文化脉络的关键所在。
环视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常有不尽如人意的情形。且不说某些地区片面追求“旧貌换新颜”,在市政建设时推倒了一些文物古建筑,也不说年久失修而使得一些文物古建筑岌岌可危,即便是修复也存在着“创造性修复”的窘况。“创造性修复”显然是一种不科学的方法。某些地区在修复文物古建筑时忽略其历史原貌,过于依赖现代科学技术,盲目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很少像古人那样进行手工建筑及修补,导致“焕然一新”不成功,反而造成文物古建筑受损严重,其厚重的“历史沧桑感”丧失殆尽。更有甚者,只粉饰表面而轻忽内在修缮,使得被修缮后的文物古建筑华而不实,不伦不类。如此以简单粗暴的手段予以修缮文物古建筑,与其说是保护,毋宁说是破坏!因为这些行为完全是有悖于我国文物保护法有关“以‘真实性’为根本原则指导修复工作”的宗旨。
文物古建筑保护与修缮工作需要系统专门的知识和技术。按我国现行的文物古建筑保护准则,修缮工作必须经历这么一个程序:前期勘察、方案设计、方案调整、实施修复,每一个阶段都得细致入微。规划要凸显合理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以保证文物古建筑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发展性。而对失修多年且原状已无法维持的文物古建筑,相关部门及修缮人员亟需进行合理的更新,更新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整旧如古’和‘以存其真’并重”的原则,以保证和增强文物古建筑原真性、整体性与持续性。
作为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文物古建筑光耀天下,遗泽子孙,倘若经过修复反而“毁容”而留下了无法弥补的“历史缺陷”,那无疑是对历史的犯罪,因为它断裂了对古代文明的赓续,也在一定意义上失去了滋养中华文化的土壤。基于此,那些对文物古建筑“创造性修复”的做法真该叫停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