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走近人大

让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落空”

市人大代表建言保护劳动者

本文字数:1971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新业态发展迅速资料照片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劳动者权益保护备受关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也呈现出变化:滴滴司机、网络主播、外卖骑手、线上培训老师等等新业态从业者的权益保护尚显不足;部分劳动者加班成常态……对此,市人大代表呼吁多手段加强新业态企业用工管理,对无薪加班成为常态的现象加强监管。

新业态从业者权益保障薄弱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新业态创新创业活跃、发展迅速,劳动力市场发生较大的变化,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吸纳了大批的劳动力就业创业,催生了滴滴司机、网络主播、外卖骑手、线上培训老师等一大批从业者,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活力与潜力,为推动经济稳步增长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随着新业态产业的迅速发展,随之产生的劳动用工问题也逐步显现。

市人大代表施蕾分析,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新业态用工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从业人员对企业的从属性大为减弱,工作形式趋于无纸化,工作场所趋于不固定化,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用工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服务对象的评价结果,而非企业对从业人员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的直接评价。因此,新业态用工劳动关系难认定。

同时,新业态企业用工管理较为混乱,尤其是平台企业,长此以往并不利于新业态企业乃至行业的健康发展。

施蕾指出,在用工情况调查中发现新业态企业特别是在快递业和网络送餐行业中,多数从业人员并未参加社会保险,从业人员一旦发生工伤事故的,将无法通过工伤保险基金获得相应的待遇保障。

为此,施蕾建议明确新业态劳动关系认定标准。

同时,多手段加强新业态企业用工管理。首先,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指引等方式规范新业态企业的用工管理,多部门分工协作监督、指导、服务新业态企业的用工管理。其次,建议结合新业态企业灵活用工现状梳理完善灵活用工的法律法规政策,为灵活用工的就业登记、企业权责划分、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和权益保障等提供更为健全的政策法规指引,促进灵活就业群体合法权益的落实。

除此之外,施蕾建议探索平台用工项目参保的新路径,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保障平台用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监管常态化无薪加班

市人大代表吴敏则关注到部分企业的过度加班现象。吴敏表示,一次次刺痛人心的“过劳死”事件,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并建立围绕个体生命健康发展的体制保障。在吴敏看来,要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应让他们保有更多的安全感和踏实感;不仅要让他们劳有所得、劳有所获,也应让劳动变得有尊严、有温度。“过劳”需要被看见、被正视,并得到更积极的应对。

“我们经常在很多大大小小、各行各类的企业、各工作楼宇中看到夜深人静时却还是灯火通明,很多年轻人在打拼。”吴敏表示,有一些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长会超过8小时,但部分情况下,法律条文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即使有企业违法,大多也仅被处以少量罚款,与加班带来的价值相比,不值一提。

为此,吴敏建议劳动监察部门应深入企业基层明查暗调真正起到监管作用,特别是对一些民企无薪加班成为常态加强监管,制定相关工作制度与工作流程等。建立相关举报途径,加强举报受理的执行力度。建议设置劳动条件咨询窗口。

同时,相关的宣传要加强,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社保制度、工伤处理原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在大学、高中开展相关法律的宣传学习。

吴敏还建议加强职工体检,特别是对于特殊行业容易加班过劳的企业,相关部门要督促企业对员工定时体检;同时要加强医学知识的科普,对员工定时开展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特别是对类似心脏骤停等抢救方法的科普。

将开展百场职工急救技能培训

市总工会在答复人大代表时表示,将持续推进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对发现用人单位存在侵犯职工休息休假权的行为,即时向企业提出整改意见,对于逾期仍不整改的,会同劳动监察等相关部门加强后续跟踪督促。同时,通过开展工会法律体检服务,提前排查企业在用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隐患,指导企业规范加班管理等制度,源头上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利。

市总工会已将职工权益维护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纳入“上海工会‘八五’普法规划”,将普法与建会、管会、履职、维权等重点工作有机融合,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劳动权益。市总工会还结合最新出台实施的《民法典》,重点聚焦《民法典》中与劳动法律法规相关内容,针对全市各级工会干部、劳动关系指导员、劳动争议调解员、劳动法律监督员等群体开展专题培训,切实提升各级工会组织的法治工作水平。

为保障职工生命健康权益,市总工会今年预计补贴3.5万名职工开展健康体检,还将面向全市基层职工,以送教上门的形式,组织开展100场以AED设备使用为核心的职工急救技能培训,预计培训3500名职工健康防护员,通过培训,增强基层职工的劳动保护急救技能,提升职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走近人大 A08 让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落空” 2021-04-28 2 2021年04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