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法治社会

小仓库里“换马甲”

低端钛白粉摇身变作“进口货”

本文字数:776

  □记者  胡蝶飞  通讯员  王擅文

本报讯  在租来的仓库内将劣质的钛白粉换上著名品牌包装后将其售出,赚取差价。从2018年1月起截至案发,曾新华共接受肖英、宁采菊等人委托,倒买倒卖钛白粉80余吨,涉案价值170余万元。近日,青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对曾新华等7人提起公诉。

2020年8月6日,在一次现场检查中,工商管理人员发现一小型仓库内有人在进行钛白粉加工。经查,他们并非是合法加工操作,而是将劣质钛白粉更换包装,摇身一变成大牌。工商管理人员即刻移交案件线索至公安机关,曾新华被当场抓获,随后,肖英、宁采菊等人也至派出所投案自首。

2016年起,曾新华开始从事个体运输生意,工作过程中他认识了不少从事化工生意的老板,如肖英、宁采菊。这几名老板都是做钛白粉销售的生意,但他们是靠换钛白粉的包装,将其伪装成立邦、科慕等国外进口高档品牌来售卖,每吨都能够赚取几千甚至上万元的差价。

曾新华渐渐熟悉了他们赚钱的门路,就向他们提出要将加工钛白粉的“脏活累活”揽下来自己干。于是到2018年初的时候,曾新华租借了一处80平米的仓库,就在这里替肖英等人加工钛白粉,并按照每吨230元收取他们的加工费,另外还帮他们运输钛白粉,按照指定的地点接货、送货,赚取运费。

到2020年5月底,仓库被村里收走,曾新华想起老乡艾宗明租有一100多平米的仓库,便与其约定,今后到艾宗明这里来加工钛白粉,按每吨150元支付加工费,但其实他依旧按照每吨230元收取肖英等人的加工费。与此同时,肖英等老板也趁此机会扩大“生意”,甚至招聘了张小凤等人进行出货和跑业务,至案发,张小凤等人也被一网打尽。

检察机关认定,曾新华等人的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对被告人曾新华等7人提起公诉。(文中人物均系化名)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社会 A04 低端钛白粉摇身变作“进口货” 2021-04-30 2 2021年04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