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1日至7月2日,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将于上海市崇明区举行,这也是首次在岛屿上、乡村中、森林里举办的花博盛会,令人非常期待。
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百花将放之时,走出寒冬里温暖的房间,到生机蓬勃的大自然中踏青赏花,不仅是现在的人们喜欢这么做,讲究情趣的古人更不会错过这浪漫美好的活动。那么古人如何赏花呢?
古人赏花有讲究
赏花,自古以来就是一大美事,古代曾有很多赏花的讲究。比如,观花之“色”、闻花之“香”、品花之“姿”、赏花之“韵”……
观花色:绝美为艳
古人赏花首先是看花之色。明代袁宏道在《瓶史·品第》中称:“故知色之绝者,蛾眉未免俯首,物之尤者,出乎其类。”玫瑰的红,菊花的黄,玉兰的白……无不令人赏心悦目,古人称之为“养眼”。
闻花香:花分九品
花之美在乎“色”,亦在乎“香”,所谓的“国色天香”,缺一不可。
春有梅香,夏有荷香,秋有桂香,冬有瑞香。花之香至极品,则称为“天香”,与生俱来,美如天然。牡丹花香、梅花香、桂花香等花香,都曾被称作“天香”。
赏花姿:形势第一
赏花除了色与香,还要看花之风姿,用清朝画家松年的观点来说,叫“花以形势为第一”。花姿与花色一样,可以“养眼”,所以古人赏玩花木无不看重姿态造型。
美的花姿可以弥补晚开的遗憾,花姿有横、斜、曲、直、垂、悬之分,各有特长,犹如妙龄女子的身姿:横姿恬静,斜姿豪放,曲姿婉约,直姿庄重,垂姿轻柔,悬姿飘逸。
花的斜姿曲势似乎更受古人欣赏,而这种姿态以梅姿最为典型。
据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文,当年江浙人的赏梅观是:“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为此,花匠要“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龚自珍认为这样是“病梅”,但从中透露出了古人对花姿的讲究。
品花韵:寻花品质
古人认为,“不清花韵,难入高雅之境”。花韵可以养心怡神,虽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到。其实,花韵即花之品质,欣赏花韵,就是看花之象征。
常见花卉之韵,古人都有说法:梅标清骨,桃有羞靥,李谢浓妆,杏娇疏雨,菊傲严霜,兰挺幽芳;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丹桂飘香月窟,百合如意安康……
看花历:每月不同
古人赏花还讲究时令,即什么季节看什么花,袁宏道在《瓶史·清赏》中称:“夫赏花有地有时。”不同月份看不同的花,有专门的《花历》 (花月令)可查。
古人雅致,把花期和节气联系起来,自农历小寒至谷雨分为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据清代《广群芳谱》记载:“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哪个花信赏哪种花,十分讲究。
明程编《花历》称:“入春为梅,为海棠;夏为牡丹,为芍药,为石榴;秋为木樨,为莲、菊;冬为蜡梅。”在清屠本畯编的《瓶史·月表》中,所列各月花事更详细。如阴历三月“花盟主:牡丹、滇茶、兰花、碧桃;花客卿:川鹃、梨花、木香、紫荆;花使令:木笔、蔷薇、谢豹、丁香、七姊妹、郁李、长春。”
除了花期,赏花还要选择“良辰”,有良辰才有“美景”。同一种花卉在不同的时间段欣赏,所得感受完全不同。如踏雪寻梅,“雪衬花妍”,别具神韵;披雨访园,“梨花带雨”,更有味道。
当然,古人还认为,赏花还要看心情。
古人赏花习俗多
铺席围坐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时京城长安,每逢春天,仕女即联袂郊游踏青,路上遇到好花,就在花前铺席藉草,围坐一圈,并插杆结索,解下身上的红裙递相垂挂,权当作野餐的帷幄。
赏花谈情
古人赏花时会在喜欢的花枝上挂上写满祝福的花签,祈求一年里花开得更加灿烂,自己的愿望能实现。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风俗节日“花朝节”,意思是百花盛开的节日。节日里,青年男女可以漫步花丛中,赏花谈情。
以花为食
花不仅可以用来赏,还可以入食。以花为食的传统自古就有,鲜花可食之风更是盛行于唐代。后来还出现了《山家清供》《养余月全》等记述烹调鲜花的“花馔谱”。
赏花咏歌
赏花咏歌,为唐代所好。以新编的曲子与脱俗的诗词对花吟咏,使视觉与听觉都尽情享受,相得益彰。
插花饮酒
插花饮酒源自唐代,一面饮醇香美酒,一面赏花乃能尽兴。酒赏有着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神会效果。
对花焚香
插花燃香源自五代韩熙载,他认为“对花焚香,有风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木犀宜龙胆、酴麋(蔷薇的一种)宜沉木、兰宜四绝,含笑宜麝,詹匐宜檀”,是为“五宜”。
琴与花配
琴是古代文人四艺之首,用以怡情养性。对花抚琴要琴与花配,文人花可配以七弦、阮咸等乐器,宫廷花则管弦交响,于清韵中领略个中美意。
赏花品茗
赏花品茗在宋代已流行。宋代将“插花、点茶、焚香、挂画”合称生活四艺。古书上常见插花品茗的画面,到了明代则更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花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的赏花趣味与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一脉相承,也给古人乃至我们今天的生活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和丰富的趣味。(综合整理自新华网、中国名画网)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