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绕新手爸妈的《虎妈猫爸》、聚焦高考的《小欢喜》《少年派》,到讲述子女出国留学的《小别离》《带着爸爸去留学》《陪读妈妈》,再到近期播出的围绕“小升初”的《小舍得》、“幼升小”的《陪你一起长大》、还有待播的聚焦幼儿教育的《小痛爱》,聚焦升学问题的《学区房》……近年来,教育题材创作不断升温,已然成为当前影视剧的宠儿。
这些作品凭借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用贴近生活的讲述方式,从当下父母的情绪焦虑点切入,直击教育热点话题,直面子女升学、出国留学、代际冲突等教育痛点,引发观众广泛的共鸣和讨论。
观照社会现实问题,再现家长对教育的期盼
与以往相比,越来越多教育题材的影视剧主体开始从校园转向家庭,着重探讨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而叙事方式也升级到多线群像的模式,更加符合不同风格家庭的教育现状。不过,无论主体如何变化,其观照现实的创作宗旨没有改变,涉及的话题戳中痛点,引发共鸣。
近期播出的《小舍得》《陪你一起长大》等剧,延续以往的现实主义风格,从“小升初”和“幼升小”这些教育中的特殊阶段切入故事。《小舍得》是继《小别离》《小欢喜》后第三部聚焦当代教育问题的电视剧,讲述在“小升初”期间父母与孩子之间摩擦和治愈的故事;《陪你一起长大》讲述了四个典型家庭在育儿过程中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故事,突出了亲子关系中“陪伴”的重要性;待播剧《学区房》讲述了因儿子“幼升小”购买学区房问题引发的种种闹剧;还有此前刻画典型“中国式父母”群像的《虎妈猫爸》《小欢喜》《小别离》等,都从不同角度再现了当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焦虑与期盼。
这些作品将千千万万个家庭面临的问题浓缩于几个“典型”家庭之中,戏剧又真实地再现了升学期间不同家庭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处理态度,引发观众思考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在《小舍得》中,父母“幡然醒悟,决定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而《陪你一起长大》则更是强调了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同时也是“育己”,“我也是第一次做妈妈”“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更具社会启发意义。在当前“教育热”不断升温之际,影视作品应坚持创作,避免套路与悬浮,在艺术化表达中回应观众期待、直击社会问题。当具有生活气息、倍感熟悉的情节通过戏剧化的方式演绎出来,观众尤其是为人父母者同样的困惑和烦恼借由剧情得以抒发,与剧情产生共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创作不应贩卖焦虑,也不能不切实际
不难看出,大多家庭教育剧基本上都是围绕代际冲突、父母间教育理念差异、夫妻情感等话题展开,剧情如何在保证戏剧效果的同时,最大化地还原真实成为一大创作难题。在《小舍得》的总制片人徐晓鸥看来:“《小舍得》在保持温暖现实主义基调的基础下,更多地去思考教育本身,挖掘造成教育焦虑背后的原因。所以这个剧的出发点是‘比较’,而不是‘内卷’。我们不是为了去贩卖焦虑,而是去展现、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回避尖锐和狗血的方式。创作者的这种初心和诚意,我相信观众都是能够看得懂的。”
《小舍得》中几个家庭在育儿道路上所遇到的困惑来自现实中的原型。故事中,南俪一家为提升女儿数学成绩,全家出动帮忙补习,而父母过度焦虑的后果便是孩子也在暗自攀比。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任孟山表示:“创作不应贩卖焦虑,但也不能不切实际,应该给观众呈现出创作者的思考,给观剧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和可参考的路径。”
教育题材影视作品基本围绕生活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精英及中产阶级的教育焦虑展开,剧中多出现高档小区、重点中小学、高消费场所等场景,被观众吐槽“全是精英家庭且不接地气的焦虑”,很难从中找到认同感。如前些年播出的某剧关注“低龄留学热”现象,本是一个好题材,却因剧情脱离实际播出后高开低走。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编辑赵聪说:“判断一部现实题材作品成功与否,重要的是其是否符合实际、来自生活,这就需要创作者对当下的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体验,在博得收视率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实际,做到话题与现实的有机融合。”
教育题材扎堆,应为纾解负面情绪提供可参考方向
一直以来,教育都是一个全民话题,这也是近年来以子女教育为主题的影视创作不断“升温”的主要原因。一部优秀的家庭教育剧往往包含着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和升华,但如今同类作品扎堆,为博得高收视和话题度,不少剧集的创作也陷入了同质化严重、不切实际、过度贩卖焦虑的泥潭。
在赵聪的理解中,“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起到为观众纾解情绪、排解苦闷的作用,体现出文艺作品治愈人心的力量”。他呼唤植根于现实又能照亮现实生活的“温暖现实主义”剧作,在轻快的叙事节奏中,用亲情、爱情、友情,给予观众精神上的慰藉、解决现实中的烦恼、发现生活中真挚的小美好。《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中的家长,都是街头巷尾最普通的爸爸妈妈,在呈现现实的同时,不刻意渲染焦虑,在含笑带泪中凸显亲情的可贵;《陪你一起长大》着眼于刻画最朴实、动人的生活细节,与观众一起探讨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与新手爸妈一同成长。正如《小欢喜》主演兼编剧黄磊所说:“我写高考,更关心的是‘过关’。过了一个关,就会有一个小小的欢喜,小小欢喜累积在一起,就成了人生中的一部分。”
“教育题材家庭剧对城市中产阶层教育焦虑的艺术化表达,应帮助观众认识自身所处的社会处境,调节在教育议题上的公共情绪,达到抚慰人心的目的。”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教师张凯滨说。教育题材一直是一个“香饽饽”,如果以后此类题材影视作品不加码贩卖焦虑,而是展现现实生活中真实又感动的“欢喜”,或许能开拓出更多新的创作思路。
心理专家:所有焦虑最终要自己调试
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潘运接受采访时表示,教育焦虑主要来源于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在当今“快节奏”的现实中,父母总是期望子女能够在社会中有更好的发展。
潘运表示,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很可能是过高期望,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果父母的期望符合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双方就都能比较平和地看待个体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个体,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那么在无法避免的教育高压下,家长应该在孩子成长中扮演什么角色?
“现在我们越来越强调家庭教育,孩子的性格、能力以及各种发展都是通过家庭教育获取的。孩子在进入学龄阶段后,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存在重要作用。”潘运特别强调,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不应该主导孩子的教育,把重心仅仅放在成绩上,这只是孩子整个人格发展中一个小部分。
盼着子女脱颖而出、成龙成凤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变迁,这样的焦虑也许在前几十年并不明显,但在今天的竞争社会中尤为突出。家长身上投射出的盲目又无处安放的教育焦虑该如何释放?
潘运认为,家长要打破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按功能明确区分的观点,意识到教育应该是三者协同培养的过程。教育焦虑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目标一定要与孩子自身的能力、性格相结合,因为这份期望无形中就可能成为孩子们的压力源。
“沟通是最有效直接的化解矛盾的方法。”回归现在的家庭问题,很多焦虑因缺乏有效沟通成为矛盾的“爆炸点”,父母作为“过来人”提出很多想法,孩子作为独立个体也有自己的世界,如果长期不能匹配到一个水平线,父母身上的焦虑就会传递给孩子,最终演变为全家人的焦虑。而通过与孩子畅谈,可以了解双方的想法与认知,找到两代人或三代人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平衡点,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除此之外,在潘运看来,最重要的环节还是父母要尊重孩子发展过程中的自身需要。每个孩子有梦想,学会尊重、鼓励孩子的梦想,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兴趣爱好,多征求孩子意愿。父母的角色不是主导而是陪伴,孩子是完整的个体,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不同的发展规律,没有所谓的按部就班模式的成长法则,越是想掌握主导权,越是化不开矛盾。
“剧中三代人的教育是一个很大的变迁,剧本的结局是很完美的,但现实生活其实没那么乐观。”潘运表示,《小舍得》反映了社会焦虑的普遍性,这些焦虑来源于各种家庭、社会、人际、工作的各种压力,其根源在于我们都处于竞争太激烈的当下。《小舍得》之所以引发热议,是因为我们正处于相同的环境中,剧中所有的矛盾点,都是当前社会现象的无数个缩影。“所有人都会产生焦虑,但最终需要自己学会调试。”
(综合整理自光明日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