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百家讲“痰”

本文字数:1068

  “痰”:

只需几十元,就能和素未谋面的“虚拟恋人”谈一场恋爱,陪自己聊天、打游戏、看电影……目前,这种借助网络的有偿式情感服务,成为不少年轻人寻求情感慰藉和解压的方式。但记者调查发现,“虚拟恋人”在制造“甜蜜”的同时,也暗藏各种陷阱。(5月21日  《中国青年报》)

百家讲:

“虚拟恋人”为不少年轻人提供陪伴,在交流与交往中增添生活乐趣,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后者的精神慰藉“驿站”,但其暗藏的各种风险也不可不察。聊天充斥的各种“土味情话”,很多不过是固定话术套路和人为营造的“甜蜜氛围”。更有甚者,部分不良商家瞄准了“商机”,打着虚拟交友的幌子,设下“甜蜜陷阱”,或抓住消费者的情感痛点,不断扩充服务项目,引诱其无止境续费,或表面上提供情感咨询服务,暗地里向有需求的顾客提供软色情服务。

作为新兴事物,“虚拟恋人”尚存许多法律风险、隐患,在法律来不及更新、制约的情况下,需要行业协会、主管部门发挥监管职能,加强行业约束,进一步规范互联网平台提供陪伴服务的行为,提升商家用户的准入门槛,让陪伴服务发挥更多正面激励作用,并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孔德淇

“痰”:

近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一名教师让未参加捐款的学生排队录像,并将视频发至家长群中,动员学生家长募捐。永顺县教育和体育局回应,对砂坝镇中心完全小学教师谢某某进行行政记过处分,调离该校;对校长彭某某就地免职;对永顺县教育基金会工作人员覃某某进行诫勉谈话;对该小学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5月23日新华社)

百家讲:

中小学生捐款,虽然是爱心使然,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他们的家长。也就是说,真正做慈善的是孩子的家长,孩子仅是家长做慈善的一个道具罢了。退一步讲,即便是学校和家长真心让孩子从小就去做慈善,但孩子的爱心被金钱过度  “包装”之后,其行为就可能会背离德育的善意。这种“拼爹式”的献爱心,可能会助长孩子们在捐款上盲目跟风,互相攀比,为比谁的捐款多而去献爱心。

家长群不能成为学校“强捐”之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应给予正确引导,鼓励他们多做有意义的事、少捐款,即便是捐款,也要量力而行。还有,家长不能砸钱为孩子脸上贴金,用金钱去包装孩子的爱心。否则,孩子们为捐款而捐款,为博得鲜花和掌声而捐款,这显然不是学校和家长想要的结果。特别是,行善讲求的是自愿,只有出于自愿,授受双方才能皆大欢喜。任何以其它利益相要挟,强迫或半强迫孩子和家长献爱心的行为,那不叫慈善;即便要叫慈善,也是一种暴力慈善。——汪昌莲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读者呼声 B06 百家讲“痰” 2021-05-25 2 2021年05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