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光辉历程、所创造的历史伟业,在上海得到了充分展现、生动演绎。从市民代表会议、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到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探索实践,在上海留下了一个个弥足珍贵的红色印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由市人大常委会、市总工会联合主办的“伟大的创造 光辉的历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探索与上海”人大红色资源主题展,昨天在市工人文化宫正式开展。
开展式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泽洲致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小玫、陈靖出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莫负春主持。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市总工会负责人,以及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档案局、上海图书馆、黄浦区人大常委会、静安区人大常委会等相关协办单位负责人共同启动主题展。
红色印记展现制度光辉
1927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上海工人武装暴动时,提出“上海市民自治上海”、“上海市政由人民管理”、“建立市民会议式的政权”、“一切权力归市民代表大会”的口号。同年3月12日,市民代表会议举行,宣告上海临时市民代表会议组成。会议发表宣言提出:“本会之责任,即在执行全市公民之意志,接收上海政权,建设民选市政府”。同年3月22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基本胜利之时,举行第二次市民代表会议。会议通过《上海特别市市民代表会议政府组织条例草案》。同年3月24日,武汉国民政府批准上海成立市民政府。四一二政变,主要领导成员汪寿华遭杀害,市民政府夭折。
直至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过的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民主而不断奋斗的历程。
据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赵卫星介绍,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此次举办主题展,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思想,根据中央部署和市委要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时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讲好中国民主法治故事,并切实贯彻落实好《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
据悉,本次主题展通过对红色资源史料的挖掘收集,以丰富详实的图文、实物等形式,首次全面展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探索与上海的历史渊源。展览共由六个部分组成,分别讲述了从市民代表会议、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到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伟大创造、光辉历程,在上海经受了革命洗礼,留下了一个个弥足珍贵的红色印记。
据悉,本次展览定于5月下旬至7月下旬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百年辉煌——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百年图展”“致敬!红色工运”等主题展也在市工人文化宫同期举办。团体参观请通过市工人文化宫提供的相关二维码提前预约,也欢迎个人自行前往参观。
陈毅市长是我的偶像
“各位代表、各位同志:上海市第二届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现在正式开会了……我们一定能够胜利完成这一光荣任务……为进一步建设人民的新上海而斗争!”在这次展览中,有一件展品非常特殊,它是上海第二届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陈毅市长的开幕词。泛黄的纸片上,竖排印刷的繁体字,向人们讲述着那段遥远且热血沸腾的岁月。
这份展品的收藏者是民间收藏家汪祥。他从小在安徽宣城长大,他也是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的“铁粉”。“我在小学三年级时,从语文书上读到了陈毅市长的诗词《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汪祥说,从那时他就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洁的品质。“之后我每次到上海,都要到外滩陈毅市长像前瞻仰一下。”
现在汪祥是上海的一名一线工作者,业余时间他喜欢收藏各类文史资料,其中红色资源也是他收藏的重点。昨天也是上海解放纪念日。汪祥还向记者展示了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当天的一个军事布告,签发者正是陈毅市长。汪祥告诉记者,由于他喜欢淘旧书,不少珍贵的历史资料都是夹杂在旧书中。每次发现它们,汪祥都会如获至宝般细心地将它们保存好。
“这次恰逢建党百年,我就把自己珍藏的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拿出来,与大家共享。”汪祥此次提供了包括开幕词、邮票、照片等多件与人民代表大会、上海解放息息相关的藏品。
我要把这段历史传承好
“我从报纸上得知市人大常委会在征集史料文物后,就从我的收藏中,挑选了100多件与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藏品给主办方。其中31件藏品在这次展览中展出了。”浦东新区收藏协会会长冯建忠是本次展览展品的提供“大户”。他的藏品涵盖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雏形到成熟的全过程。
其中他最为得意的藏品就是上海市市、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出席证、列席证。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经历了坎坷而艰辛的摸索实践。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身,逐步地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我们民间收藏爱好者,就是要把收藏用起来展起来,让大家了解到这段历史。”冯建忠说,“我今年61岁了,是这段历史承上启下的一代,所以我就要做好历史传承工作。”他告诉记者,他已经寻觅了10万件藏品,其中红色资源的藏品有数千件。“此次我的31件藏品能够在这里展出,我感到很光荣,我希望我的收藏能够变为社会的公共财富,与大家共享。”冯建忠说。
履职30载只为百姓言
观展者中,92岁的裔式娟老人无疑是年龄最大的观展者。她是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也是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裔式娟1947年进上海第二棉纺织厂。解放前,纺织女工受尽凌辱,解放后,工人的地位从根本上提高了。这让裔式娟有了强烈的翻身感,工作干劲特别大。“一心想为国家多纺一些纱、多织一些布。”正是怀揣着这样朴素的想法,裔式娟不但自己努力工作,还带领生产班组认真钻研技术,学习郝建秀工作法。从1953年起,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裔式娟小组”保持了长达30多年的模范集体称号。她作为劳动模范,当选为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裔式娟还清晰地记得,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那一次,她激动地鼓掌将手也拍肿了。
在大会履职期间,裔式娟等人大代表常常因为会议讨论问题而耽误了午饭。“可是大家都没有任何怨言,我们就是想为国家建设作贡献。”裔式娟说。
人大代表人民选,人大代表为人民。裔式娟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理念。作为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裔式娟始终致力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几十年前,上海的交通很成问题,尤其是连接浦东浦西之间的摆渡船。只要遇上下雨天,因为拥挤,就险象环生。”裔式娟和其他代表将城市交通问题带上了大会,推动了申城的交通建设。
1977年起裔式娟出任市总工会副主席后,她为解决职工后顾之忧,牵头筹办了市总工会幼儿园。当她得知劳模退休后寂寞,经多方协调,1995年成立“劳模之家”,经常到“劳模之家”倾听劳模心声。不少老劳模生活困难,她详细调研后立即向市总工会和市领导反映,劳模荣誉津贴发放政策在有关部门关心下也得以实施。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