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友敏
蜿蜒曲折的苏州河孕育了上海这座城市,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则蜿蜒在这条母亲河的两岸,在共产党人一次次的传习授课以及工人阶级的大罢工中,深深植根于此。日前,记者沿着工人阶级的革命历程,探访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近代工业、产业工人最集中和中国工人运动发源地的地区之一——沪西,在一个个红色地标中,回眸“赤色沪西”革命历程。
沪西革命史陈列馆——将“赤色沪西”串成线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记者在沪西革命史陈列馆见到了前来参观的市民,他们在这样一座纪念沪西革命历史的展馆,在殷红的党旗见证下,重温入党誓言。
“5月4日,北京学生掀起反帝抗议浪潮。6月5日上午11时30分,沪西日商内外棉第三、四、五纱厂工人一声怒吼,率先罢工,声援五四爱国运动,继而在全市、全国汇成政治大罢工的高潮。”沪西革命史陈列馆馆长陶振云正在为前来参观的市民讲解。
随着陶振云的讲解,工人阶级率先在沪西地区掀起全国工人阶级第一次政治大罢工,共产党人在沪西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沪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殊死斗争……一幕幕彪炳千秋的悲壮史诗再现眼前。
顾正红、刘华、陶静轩、向警予……这面熔炼了诸多革命烈士坚定信念的照片墙,无声地讲述着当时革命的艰苦卓绝。1925年初,二月罢工胜利后,日本资本家以关厂、开除罢工工人为要挟,撕毁与工人达成的协议,激起中国工人的反抗。5月15日,内外棉七厂工人,在中国共产党员顾正红的率领下冲进厂内与日方评理,被日本大班开枪打死。以顾正红事件为导火索的五卅反帝爱国大革命运动,席卷全国。
陶振云表示,每次讲解到最后的照片墙,他都会要求前来参观的团体向代表了“沪西魂”的沪西烈士鞠躬,“如果是中小学生,我就会让他们面向着面墙,大声诵读《少年中国说》。我想用鞠躬以及朗诵的方式,让来访者记住革命先烈的事迹。”
西康路桥——小沙渡: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初心策源地
告别陶振云馆长,沿着他介绍的沪西革命脉络,记者来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初心策源地——西康路桥,1943年前,这里还有另一个名字——小沙渡。邓中夏在其所著的《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中写道:“长辛店和小沙渡两地都是中国共产党最初做职工运动的起点。”这里曾经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地,还是中国共产党在沪西地区第一个基层组织的诞生地,更是最多党的领导人传授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地。
站在西康路桥上,两岸高楼鳞次栉比,桥下苏州河潋滟生辉。这座看似平平无奇的步行桥,步行道上的4幅微型旧厂房浮雕,却又在诉说它的不凡历史。这些浮雕,介绍了“小沙渡”周边4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并附有简要说明:二十世纪初福新面粉三厂,福新面粉是旧中国最大的品牌面粉;华生电器厂,建于1910年,为我国民族电机制造厂;江苏药水厂,英国商人1874年所建,为上海开埠后第一家化工企业;申新纺织公司,我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1915年由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于此。过往行人行于此,不禁驻足观赏,品读“小沙渡”的往事。
清末民初,日本内外棉株式会社利用《马关条约》的侵略条款,先后在小沙渡地区建立11家工厂。越来越多外资工厂的建立,在客观上加速了这一地区工业化的进程,使得大批工人聚集于此。沪西是上海开埠最早、近代工业和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沪西资本主义企业实行自由雇佣制度,如招工头制、私人介绍、临时工等;还有特殊雇佣制,如养成工、包身工等。在沪西的中外企业中,尤其是纱厂,实行的便是养成工、包身工制。作家夏衍的作品《包身工》,揭露了包身工的生存状况,其情境与小沙渡日本纱厂的包身工状况十分吻合。这种超经济剥削的强迫性质,相比西方国家工人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更为残酷,中国劳工的劳动条件更为恶劣,经济和社会地位更为低下,劳工命运也更为悲惨。
上海工人阶级从19世纪40年代诞生以来,曾多次进行自发的反抗斗争。但是,1919年前我国工人阶级还是一个没有正确理论思想指导的阶级,其反抗黑暗反动统治的斗争只能是自发的行为。
五四运动中,沪西工人发起大罢工后,小沙渡工人运动引起了国内不少革命家的重视,他们在这里看到了解救中国的出路,因此中国共产党选择将小沙渡作为开展工人运动的重要地区。
沪西工人半日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结合
从小沙渡步行约25分钟,即到达“锦绣里”——沪西工人半日学校。
1920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一成立就提出要壮大党的力量,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动员、组织工人开展运动。党组织确立了工人运动的宗旨后,便以沪西小沙渡地区为重点开展工人运动。
最早在沪西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一位22岁的湖南青年——李启汉,他在共产主义小组的指导下,在槟榔路锦绣里第三弄里,建起了全国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半日学校”,通过这所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带领革命工人进行革命斗争。
李启汉早就听说沪西小沙渡地区数万纱厂工人曾在六三罢工中所产生的影响力,他意识到,只要耐心细致地向他们进行思想发动,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带到他们中间,工人们一旦觉悟起来,必将显示出巨大的力量。李启汉还考虑到,工人们文化水平低,对接受马克思主义真理有所妨碍,便参考了邓中夏在长辛店办校的经验,沿用上海各校学生举办平民教育的成例,先创办劳动补习学校,边教文化,边做宣传发动工作。
同年秋天,李启汉在小沙渡槟榔路北锦绣里三弄租下了日商内外棉九厂的三间两层楼的工房(安远路62弄178、179、180号),开办起了工人半日学校。根据工人做工的时间,分早晚两班上课,故称“半日学校”。这是全国第一所由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办的工人补习学校。
沪西罢工风暴后,俞秀松等共产党人倡导“脱下长衫”,当务之急要到工人中间,认识工人、团结工人,到上海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小沙渡发动群众,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这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革命队伍。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终于在上海兴业路76号胜利召开,从此中国革命开辟了新天地。
沪西工友俱乐部——共产党扎根于工人阶级
1922年6月,随着李启汉被捕,沪西工人半日学校也被迫停办,党在沪西的工作中断,但党组织仍时刻关注着沪西地区的工人运动。
1924年5月10日至15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了扩大的执行委员会会议(史称“五月会议”)。会议就国共合作以来的形势与任务进行了分析,中共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向大会提交了《上海地方报告》,就加强上海工人运动向中央提出请求:“上海是最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地方,而工人群众又是这样庞大复杂。我们希望中央能在别处多调几个有经验的同志来,或者特别训练一般同志出来做这上海工人运动,这是我们上海地方急切的要求。”会议决定设立“工会运动委员会”,专门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
当年夏天,邓中夏、李立三等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成立沪西工友俱乐部,以进一步团结和组织工人,准备斗争。
共产党人邓中夏、刘华、项英及蔡和森、恽代英、杨之华、李立三等都曾到俱乐部教书和演讲,他们利用上课时间深入浅出地向工人们宣传革命的真理。有一次刘华讲述洋监工如何辱骂工人、毒打工人,不把工人当人看时,一个听讲的工人愤怒地喊道:“我们去打死这个恶鬼子!”许多人连说“对,对!”邓中夏在教剥削两个字时,讲解了剩余价值的道理,使工人们明白了剥削就是工人贫苦的根源。
沪西工友俱乐部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骨干,注重在部员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俱乐部党员分批分组集合骨干分子谈话、开会,灌输革命思想,启发革命觉悟。同兴纱厂工人李振西、韩阿四,内外棉三厂工人孔燕南,内外棉五厂工人王有福,内外棉七厂工人顾正红等,都逐渐成长为工人运动的中坚分子。
《上海纺织工人运动史》中这样写道:“沪西工友俱乐部在上海工人运动史上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共产党对纺织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大课堂,是共产党领导工人进行斗争的场所,通过这个组织形式,共产党在沪西纺织工人中扎下了根,在产业工人中发展了党员、培养了植根于工人之中的工人领袖。更为重要的是:为以后有组织、有领导地举行大罢工准备了力量。”
无论是顾正红事件引发的五卅反帝爱国大革命运动,还是随后的3次工人武装起义、淞沪抗战、反日总同盟罢工,甚至在解放上海中,沪西工人都成为了中坚力量。曾经工作斗争在这里的沪西工人,用血汗汇聚起了磅礴力量,推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革。波光潋滟的苏州河见证了上海工人阶级和工运前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