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一封通知书、一个热线成了“救命稻草”

本文字数:2078

  □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肖政

现下正是家长们为孩子报名入园、入学的阶段,家长们比较着学校的师资、环境,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可是有的家庭,却在为孩子可能无法报名而焦虑,顾某的家人就陷入了这样的窘境,因为身为孩子父亲的顾某“失踪”了。直到家人收到一封通知书,他们才仿佛看到一丝希望。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们拨通了上海市新收犯监狱“为群众办实事”咨询服务热线的电话,“警官您好!我是罪犯顾某的母亲,收到你们寄来的入监通知书,才知道我儿子现在你们监狱服刑,我现在有件棘手的事情想向你们求助……”

一场变故  背上巨额债务

顾某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市,父母从事建材生意多年,顾某自小家境殷实,无忧无虑,高中二年级时,顾某因沉迷网络游戏学习成绩严重滑坡,辍学后随便找了个私立高中,混了个文凭,便踏入社会。高中毕业后,顾某在酒吧认识了一个女孩,相处没多久便“闪婚”,但最终因感情不合草草收场。在顾某看来,这些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2015年突如其来的一场变故让顾某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寻常的夜晚,顾某的父亲因生意应酬饮酒过度,回到家中洗浴时,不慎溺死在浴缸中。彼时,顾某的母亲外出旅游,顾某则在外娱乐彻夜未归,直到次日才发现父亲溺亡的事实。怀着沉痛的心情,顾某母子办完了父亲的丧事,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一大堆问题接踵而至,家里的建材生意因为父亲的离世失去了“人脉”,接不到生意,上门讨债的人流络绎不绝,而自家借出去的钱款经过多次讨要却一分钱也收不回来,建材公司终因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顾某在与母亲商议后,决定将家里的房产、车子等家产变卖,母子两人住回祖屋,但即便如此,仍留下了400多万元的亏空,一时间顾某从天堂坠入了谷底。

一时贪念  不幸锒铛入狱

在朋友的介绍下,顾某开始从事起民间借贷生意,起初也是做得顺风顺水,靠着民间借贷生意一步步归还着父亲遗留下来的债务。不久,顾某结识了第二任“妻子”,她来自广西农村,勤劳朴实,与顾某以往的女友都不同,她文化程度不高,母亲在她年幼时便离开了人世,家里的两个弟弟都是她一手拉扯大的,她烧得一手好菜,也不嫌弃顾某欠下的巨额债务,自此顾某也不再经常出门“鬼混”,两人感情很好,2017年底两人就生下了一个男孩。顾某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不禁落下了悔恨的泪水,称那是父亲去世后他最快乐的时光,但自己把它毁了。

在从事民间借贷几年后,顾某渐渐在当地有了一些知名度,这时“同行”提醒他,你们这样“来钱慢”,应该用好自己的优势……想到身上的债务,又急切盼望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在利益的诱惑下,顾某开始走起“偏门”,通过虚构“银行存款指标”  “资金过桥”等业务骗取他人钱财。然而“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顾某最终因诈骗罪被判刑13年,在法院判决下达的那一刻,顾某整个人都懵了,他杵在原地,久久不能相信这是事实。

顾某锒铛入狱后,家庭失去了经济支柱,生活变得更加窘迫,妻子原本在家操持家务,如今不得不赚钱养家,在朋友的介绍下,远赴广东打工,虽然每月也会寄生活费给顾某的母亲,但只是杯水车薪。顾某的母亲压力更大,这名年近花甲的妇女不仅要照顾年幼的孙子,还要看护家里两个90多岁的老人,顾某的爷爷前两年因胃癌动了手术需定期复查,奶奶患有老年痴呆多年……一想到这些,顾某常常独自落泪,悔不该当初因一时的贪念,让自己的家人陷入如此境地。

一通电话  解决燃眉之急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顾某儿子已经满了3周岁,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根据招生简章,需在5月办理入学申请。然而此前顾某因忙于工作,未曾与“妻子”领过结婚证,原本打算在2020年过年时回一趟“妻子”广西老家,向家人告知后补上结婚证,但因疫情爆发未成行,这事也就一拖再拖。

没过多久,顾某就因涉嫌犯罪被羁押,导致儿子一直未落户,如今也无法办理入学手续。顾某的母亲对此焦急万分,在询问律师后得知,需让顾某父子做一个亲子鉴定,证明关系,便可落户,但此时顾某被关押在上海,顾某母亲身在无锡难以抽身,况且因疫情原因将近一年都没见过儿子了,也不知目前情况如何,直至收到新收犯监狱的入监通知书,她才看到了一丝希望,这是她的“救命稻草”,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拨通了监狱的咨询热线。

接听热线的民警认真聆听了顾某母亲的表述,详细记录在案,第一时间便安排民警向顾某了解、确认了情况,并迅速向监狱领导进行了汇报,专门研究在常态化防疫情况下如何处理。得知情况后,监狱长也立即作出相关批示。

第二天,监狱民警就联系了顾某母亲,告知了具体处理流程和注意事项,还对她讲述了顾某在狱内的改造表现。今年4月30日,南京亲子鉴定中心工作人员和顾某母亲一同来到监狱,由专职民警接待,在严格落实防疫相关要求下为顾某采集了血液样本以进行亲子鉴定,顾某母亲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日前,顾某儿子已成功落户,并办理了入学手续。

“没到监狱之前,感觉心慌、害怕,进来后才感受到监狱的文明规范,警官对我这样一名犯过错的罪犯还这么上心,我一定安心改造,出去后再也不做投机取巧的事了。”顾某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3 一封通知书、一个热线成了“救命稻草” 2021-06-04 2 2021年06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