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
导演:徐蓓
主要人物:杨振宁 杨苡 巫宁坤 马识途 潘际銮
类型: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语言:普通话 英语
上映日期:2021-05-29
片长:110分钟
剧情简介:
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占领、被炸毁。一群十八九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匆匆出发,徒步南迁,横穿湘黔滇,最终在昆明高原组建临时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大。
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联大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
杨振宁、许渊冲、潘际銮、杨苡、王希季、马识途……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联大学子带你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群星闪耀的年代。
西南联大纪录电影《九零后》就像一把钥匙,再一次打开西南联大尘封的历史,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也在该片中首次被披露。《九零后》也有着史上最星光璀璨的“演员表”,杨振宁、许渊冲、王希季、马识途、杨苡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国宝级西南联大学子联袂“出演”,在大银幕上重现一代联大学子南迁云南读书报国的青春记忆。
观看《九零后》这部讲述西南联大的纪录片,会带来一种非常特殊的观影体验。它是崇高的、动人的,同时也不得不叫人直面——作为一份时代“最后”的文化档案的紧迫性。为什么要用“最后”这个貌似夸张的字眼呢?因为再不拍,也许就迟了。
影片的片名“九零后”,并不是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而是指如今年逾90乃至百岁的老人家。他们中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的获得者许渊冲,《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等等。影片从个体生命史的角度进行叙事,讲述一代联大学子求学问道、读书报国的青春记忆和西南联大的传奇历史,带领观众们重返群星璀璨的西南联大,感受联大师生学者风骨和家国情怀。
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战火纷飞之中,他们投身西南联大,成为了那群特殊年代中拥有特殊经历的大学生。影片聚焦的就是他们对自己求学经历、青春岁月的回顾,从中延展出对一生职业生涯的回望。
两重回顾共同发生,片子的英文名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也包含了这一层意味:当时,他们和如今的“90后”一样,正值意气风发之时。年轻人的热血与迷茫,恣意与烦愁,都恍如昨日、历历在目,一切如此鲜活,又如此遥远。
在110分钟的时间里,《九零后》散落了10多位老者的故事,彼此独立,又互为联结。在他们的回忆中,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那段山河破碎的年月,对国家而言是一个内忧外患的阶段,却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危机中带来了转机。
此时,能人志士齐聚在这所“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的思想,都走在时代前列,开放、先锋。
8年时间,这里走出3882名学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核心现场”——其中,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
西南联大为什么能达到这个水准?其中蕴含的大学精神,与当下的差别在于何处?这是《九零后》在故事背后所要探讨的暗线,也是创作者隐隐抛给观众的两个问题。
片中其实也给出了不少答案。一方面,当时中国的大学老师标准很高、学养丰厚,梅贻琦、蒋梦麟、闻一多、沈从文、陈寅恪、华罗庚、费孝通、吴晗等诸多大师,各展所长,撑起了联大的教育体系与学科根本。教授们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而另一方面,片中也有人提及“在课上学不上太多,更多是在与当时同学、老师私下的交往中获得提高”。当时,彼此往来的学生水平也相当高,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所组成的学生生源,正如著名翻译家巫宁坤在片中所言:“我第一次和这么多知识分子在一起,大家都有独立的思想,都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
此外,我们还能感受到最重要的,也是片中最为强调的,是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下的特殊语境。突如其来的战争作为时代的转折点,也给学子注入了巨大的能量。
如今年老的他们眼中,我们能再次看到那些曾经的年轻人。他们饱含着热切的希望,希望自己能够靠读书来振兴中国。这种青年时期读书目标的“Pure”(纯粹),以及年老后对青年的“Pure”热情洋溢的追忆,贯穿了全片。
影片虽有遗憾,但令人欣慰的是,电影还是在有限的素材中,把个体与群像都进行了相对工整圆润的勾勒。有第一手的文化历史档案,也因此拥有了生动复杂的细节。做一部纪录片,终究是遗憾的艺术,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拒绝遗忘,把曾经的故事与记忆继续流传下去。 (综合整理自新华每日电讯公号、云南日报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