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伟大开端之地,处处细节蕴含初心

中共一大纪念馆探馆记

本文字数:2939

中共一大纪念馆内一景 本版摄影 记者 王湧

镇馆之宝——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第一、第二版

市民群众在馆内参观

  □法治报记者  夏天

“接收上海指示:……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它劳动者,争取知识分子……”6月3日,73岁的文物捐赠人流沙玲女士,手捧着她父亲流泽同志于72年前记录的《解放接管上海工作的纪念册》读道。这是她为庆祝当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开馆,向纪念馆最新捐赠的珍贵文物。

与此同时,另一位捐赠人王毅先生也带来了最新捐赠:一本于抗战时期在上海顽强传播过的《共产党宣言》。当日,纪念馆全新基本陈列《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也正式开展,共展出1168件珍贵红色文物。馆长薛峰说:“期待参观者在纪念馆里找到一处一处的历史细节,理解百年前的开端何其伟大。”在纪念馆的设计布展和外墙装饰上,同样处处蕴含着初心与匠心。

一本记录接管上海细节的手册  体现把人民摆在首位

“我父亲当时在华东军区京剧团工作,也是参加上海军管会接管上海文化界的其中一份子。”流沙玲介绍道。而这本手记,就是当时流泽参加动员大会的笔记,记录了陈毅同志对接收上海的方针政策,包括入城计划、军队纪律、接管安排等。

在这本泛黄的手册上,最让流沙玲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在记录中明确:解放军首先要求确保上海市民水电煤的安全;大军入城后,指战员们的生活水平要“向下看”。她强调,现在非常有名的解放军睡大街故事,只是当时接收上海诸多工作细节之一,“当时我们党做的工作非常细,譬如要求部队进上海后不要大贴标语,因为上海是一座大都市,指战员们的一些工作习惯要有所调整。”

流沙玲表示,当自己恰巧看到父亲的这些记录后,觉得这本留存了党的革命工作诸多细节的小本子真是太珍贵了。而捐出这本珍贵的文物,流沙玲觉得很有意义,也最放心。“我今年也73岁了,如果把这些文物藏在家里,我担心将来会被埋没。所以我想把它们捐给像中共一大纪念馆这样最有资质的纪念馆,让它们在这里,焕发出教育后代、传承革命精神的新光芒。况且,既然我父亲一直保存着这本手册,肯定也是觉得这些记录有价值。所以,我能在恰逢建党100周年时做这件事,更有意义,我觉得以后心里也会特别踏实。”

在最艰难的抗战岁月中  党的声音仍然顽强传播

“它迫使一切民族都在灭亡的恐怖下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一切民族都在自己那里施行所谓文明制度……”文物捐赠人王毅先生手指一本1942年由胶东新华书店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在这句竖排文字的左侧,还留着淡淡的红笔线条,是原主人在阅读过程中所做的读书笔记。“这代表了即便处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那几年,位于日占区的上海,人民对《共产党宣言》的研读仍未停歇。”王毅说。

王毅告诉记者,他在退休前从事了20多年的文物收藏工作,曾在本市很多展览馆举办过个人相关收藏展览。他一向热心捐赠文物,曾向中共一大纪念馆和四行仓库纪念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多次无偿捐赠自己的藏品。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王毅为表达自己对党的深厚感情,决定向中共一大纪念馆再次无偿捐赠文物资料。今年以来,他已先后几次向中共一大纪念馆捐赠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卡尔马克思》传记、马克思恩格斯素描画出版物等藏品100余件。其中不少具有文物级珍贵藏品。而这本1942年版《共产党宣言》,是为庆祝此次开馆而捐赠的最新文物,“让观众更加深刻地领悟历史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王毅说。

一次史无前例的红色文物“集结”

在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基本陈列展厅,共有612件文物展品,较原先基本陈列展出的文物数量大幅扩容。算上各类图片、艺术展项等,展品总量从原来的278件增至1168件。包括纪念馆的镇馆之宝——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我们从馆藏的12万件文物中,挑选出了72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进行展览。这本珍贵的文献引领无数的青年找到并确认了自己的终身信仰——马克思主义。”纪念馆藏品保管部主管王长流说。

“基本陈列可以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集结’,集中地向参观者呈现建党时期的珍贵文物。”据中共一大纪念馆研究馆员张玉菡介绍,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建党前后的珍贵文献、照片、实物等在此悉数亮相。

张玉涵还表示,今年上海正式实施的《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具有指导意义。“这也体现了国家近年来非常重视红色文物的整体挖掘、保护,以及对其管理和运用。此次上海出台的条例,对我们来说就是具有指导性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管理红色文物,然后合理地运用文物、展示文物,同时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

“沉浸式体验”布展助观众更易理解

“这次布展最大的挑战就是创新,在原有经典的基础上再布置一个新馆,在高起点上再做一个提升,团队动足了脑筋。既要讲究史实,还要有艺术的体现。”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一大”陈展项目总设计师胡晓云说。

据介绍,项目团队充分利用数字科技手段、红色艺术创作并大量应用国内外先进材料和制作工艺,推陈出新,真实生动还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一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3幅大型瓷板画就让人印象深刻。胡晓云介绍,作为整个展馆的前厅,《日出东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中流砥柱》《民族脊梁》这3幅瓷板画是用高温烧制,艺术效果的呈现达到了最好,整个烧制的工艺为目前国内领先。

从一楼大厅下电梯,就到达序厅。高大敞亮的空间树立着一大代表们的紫铜雕像。这是新创作的艺术作品:代表们步伐坚定地迈出石库门,象征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

“开天辟地大事变”展项是本展最大的亮点之一,采用沉浸式场景影像技术模拟旧址外貌和当时的周边环境,参观者仿佛走入1921年的望志路。展项运用国内相关最新技术手段,融合国内最新沉浸式CAVE影像系统与全息裸眼3D、真人等身全息成像技术、数控超大升降幕、超大折叠全息屏幕、多屏多幕、LED艺术灯光、DTS 360度全景声声效技术等多种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多幕全息(裸眼3D)实景多媒体展示效果。

在展览第三部分“早期组织、星火初燃”中,以陈独秀和李大钊的雕塑为核心的一组场景也是展览的亮点之一。在陈独秀和李大钊雕塑的背后饰以动态背景,一侧设置上海老渔阳里2号建筑场景,另一侧布置北京亢慕义斋场景,同时配合播放“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动态连环画视频,与该区域展示的图片和文物共同讲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

纪念馆大门两侧较低的辅开间的装饰设计,也独具匠心。胡晓云表示,设计采用黑色铸铁和抽象图形,展现过去和未来“两个百年”的城市故事,表达了在党的领导下,上海这座现代化城市屹立东方,象征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初心之地,也是红色之城。而外墙建筑转角部位上的铜质壁画,主题为党史中6个重要历史阶段,包括“开天辟地”“指路明灯”“新生力量”“力量之源”“心火初燃”“伟大复兴”,极大地增加了纪念建筑的故事性。

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弘说:“展览运用艺术品、场景、多媒体展项等多样化的展示手段,让观众能够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而展馆建筑的外立面虽在陈展之外,但通过主题装饰的艺术化演绎,也可以看作是陈展的延续,构成了建筑在主题上的内外统一。”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伟大开端之地,处处细节蕴含初心 2021-06-07 2 2021年06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