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季张颖
本报讯 近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规划明确,到2035年,上海将建成2000公里以上骨干绿道和超30座郊野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以上。为落实规划实施保障,上海将创新推动生态建设空间保障机制,并健全生态空间规划实施监管体系。
规划提出,上海的总体目标是要建设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生态空间,实现“城在园中、林廊环绕、蓝绿交织”,打造一座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
到2035年,上海市域生态用地要占市域陆域面积的60%以上,其中,将落实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202万亩耕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3%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以上,中心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6平方米以上,力争实现全市开发边界内3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河湖水面率达到10.5%左右,湿地保护率50%以上。规划明确,上海将结合市域空间布局,从服务能级角度,建立城乡一体、科学合理的公园分级体系。完善由国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微型(口袋)公园为主题的多层次城乡公园体系。
在绿道和廊道两大网络方面,上海到2035年将规划建设2000公里以上的骨干绿道,包括环崇明岛、环淀山湖、沿外环绿带、沿江沿海以及沿黄浦江、苏州河、大治河等重要生态空间的市级绿道。同时将重点推进34条滨水沿路生态廊道建设。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