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季张颖 通讯员 刘颖
本报讯“包包做工如何,和正品放一起明显吗”“我想买两只名牌包包”“这个型号的包包有货吗”……承办检察官审查案件证据时,看到犯罪嫌疑人手机微信中这些未读对话框,无奈地摇了摇头,这些买家们怕是得不到想要的回应了。近日,崇明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一起制假售假案,该院以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对杨某夫妇及包某提起公诉,以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对王某夫妇及陈某提起公诉。
去年3月,小董通过微信添加了一名好友,该好友每天在朋友圈里发一些高仿包的图片,并宣称自家售卖的高仿包和正品名牌包几乎没有差别,一般人都真假难辨。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名牌包包现在只要一二百元就可以拿下,小董整天在朋友圈内看到这些包的宣传照片,不由得心动起来,便从该卖家处网购了一只知名品牌仿包。
她充满期待地等来快递包裹,拆开后却大失所望。这只包做工粗糙,和卖家在朋友圈宣传的制作精良“高仿”包差异巨大,纯属假冒伪劣产品。在与卖家协商无果后,小董一怒之下报了案,后经质检部门鉴定,小董的包确为某奢侈品牌仿制品。
小董的报案牵扯出一个涉案金额达百万的制假售假案件。原来,杨某夫妻二人开设了一个制包工厂,印刷了大量“MCM”字样的皮料,忙不过来时还联系皮料生产商包某帮忙生产,并提供包款样式让其进行裁剪,之后二人对裁剪好的皮料进行缝合,私自生产、制造假冒该品牌皮包。另一对王某夫妇在箱包市场开了一家实体店,通过微信售卖包具。二人了解到,名牌包品牌效应高,假冒产品价格不足正品的十分之一,大众更容易接受、购买,便打起了销售假冒奢侈品牌包的主意。为此,妻子通过网络盗图后在朋友圈发布名牌包的精美照片,接受下家及普通客户订单,将需求汇总后由丈夫去找仿制品厂家拿货售卖,他们也曾从包某处定制皮料。陈某则是他们的下家,经营着一家不直接对外营业的小商铺,每天通过微信售卖包。虽然明知是假冒“MCM”品牌皮包,陈某仍做起了知假售假的生意。2018年至2020年11月期间,以上6人累计涉案金额达136万余元。
上海崇明检察院审查后认定,被告人杨某夫妇、包某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允许,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特别严重,依法以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对三人提起公诉;被告人王某夫妇、陈某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较大,依法以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对三人提起公诉。
如何追赃挽损是崇明检察院接手该案件之日起就关注的重点。本案中涉案金额超百万,承办人高度重视,积极与被告人进行沟通、释法说理,将追赃挽损工作贯穿司法办案工作始终。最终,6名犯罪嫌嫌疑人全部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并退出违法所得共计人民币50余万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