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现今毒品传输已不再满足于传统马仔带货,寄递通道已经成为了毒品传输的新方式;以新精神活性物质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型毒品将侵害的目标转向了年轻人,它们伪装成电子烟油或药品,让年轻人落入毒品的魔掌……在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松江区人民检察院日前公布了办理毒品案件情况以及新趋势。
据统计,今年1月以来,松江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共办理毒品类案件19件26人,其中审查逮捕案件12件15人,审查起诉案件7件11人,已获法院判决案件2件3人。涉案罪名包括贩卖毒品罪(12件14人)、容留他人吸毒罪(3件5人)、走私制毒物品罪(3件5人)、制造毒品罪(1件2人)等。
寄递毒品情况愈发突出
随着我国快递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利用快递物流进行毒品犯罪的案件愈发增多,由于物流快递从业人员流动性大、门槛低,大多数从业人员对毒品相关知识了解不足,无法在工作过程中及时辨别毒品,使得物流快递成为了毒品犯罪分子十分青睐的犯罪手段。
2020年10月至今年2月期间,犯罪嫌疑人张某某等三人为谋取不法利益,将制作毒品的原材料藏匿于出口物品的包装盒内,通过物流公司寄往国外。今年2月,公安机关在其寄发的快递中发现不明白色粉末,经鉴定系制作冰毒的原材料麻黄碱、伪麻黄碱,遂将三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在三名犯罪嫌疑人的住处及发出的快递中,共查获制毒原材料麻黄碱、伪麻黄碱共计4万余克。经审查,三名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构成走私制毒物品罪。目前,三名犯罪嫌疑人已由松江区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案件正在进一步审查起诉中。
检察官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物流快递跨国、跨省远距离寄递毒品的案件屡见不鲜。相比于传统的毒品交易,犯罪嫌疑人通过在邮寄时将毒品藏匿在其他物品中的方法逃避检查,使得毒品交易更为隐蔽,毒品流通也更加灵活,给案件的侦破带来一定困难。
新型毒品问题较为严峻
相对于冰毒、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近年来的毒品案件中,新型毒品种类、数量均不断增加,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情况愈发严重,例如含有“LSD”成分的“邮票”、含有“氟硝西泮”的“蓝精灵”等,这些毒品近年来在国内迅速传播,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如“LSD”这一致幻剂通常被犯罪分子制作成溶剂后吸附在纸上,制作成邮票的样式,“氟硝西泮”则常被用于安眠药中,以药品的名义传播,部分新型毒品在传播过程中还被制作成蛋糕、饼干等食品,一方面更加容易逃避监管,另一方面也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尤其是很多青少年,因为对新型毒品认识不足,低估了新型毒品的危害性、成瘾性而吸食,进而沾染上毒瘾。
境外毒品渗透情况凸显
缅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对我国危害最大的毒品来源地之一,由于该地区政治形势、地理环境均较为复杂,国际联合打击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短期内难以改变缅北地区毒品持续向我国渗透的局面。此外,由于大麻在加拿大及美国部分州的合法化,北美地区向国内走私大麻的案件也有所增加。
除直接走私大麻叶、大麻草外,还出现了将大麻提取物添加在电子烟油中走私入境的犯罪手法。由于电子烟在年轻人中较受欢迎,这一情况也导致了年轻人涉毒的情况有所增加。
据松江区检察院透露,近期沪上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就差点陷入了毒品的泥沼。黄奇(化名)是一名大学生,但由于学习压力大等原因,他患上了抑郁症。整夜的夜不能寐、浑身乏力让他感觉很痛苦。当他从网上了解到,有一种“上头烟”能缓解这种痛苦,便通过网络向北美卖家网购这种电子烟油。只是令他没有想到,“上头烟”刚刚拿到手,还没体验过,警方就找到了他。这时,他才知道自己海淘的电子烟油中含有违禁的大麻提取物。“我为了治病,却差点吸毒。”黄奇对此后怕不已。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