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季张颖
本报讯 昨天,上海市徐汇区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与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召开“新形势下防范新型毒品对青少年危害”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当前,大麻及合成大麻素毒品犯罪已经成为继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等传统毒品犯罪后的新形态,涉案人员呈年轻化趋势,为此,徐汇检察院将规范执法尺度,并协同禁毒部门建立物流寄递行业检查监管机制。
据悉,今年4月,徐汇区被国家禁毒办评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截至2020年底,徐汇区现有吸毒人员1034人,同比下降22.7%。
“尽管当前毒品问题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徐汇区禁毒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徐汇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区禁毒办主任吴琰介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滥用毒品种类趋于多样化,犀牛液、“蓝精灵”、LSD、芬太尼类物质等非传统常见毒品成为滥用“新宠”;毒品犯罪手段趋于隐蔽化,互联网成为涉毒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工具和途径,物流寄递成为不法分子运输、销售毒品的重要手段;易制毒化学品流失风险依然存在,涉毒物品流入非法渠道的风险依然存在,对监管和管控带来较大压力。
据徐汇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邱燕通报,当前,大麻及合成大麻素毒品犯罪已经成为继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等传统毒品犯罪后的新形态。2020年1月至今年5月,徐汇区人民检察院共受理涉大麻毒品犯罪案件31件,占毒品犯罪案件的34.78%。2019年受理涉大麻毒品犯罪案件占当年毒品犯罪案件的8.2%,2020年该数据上升至32.6%,今年1-5月底该数据上升至38.9%。
“这类案件呈现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是罪名以走私毒品罪、贩卖毒品罪为主;其次,涉案人员呈年轻化趋势。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今的涉大麻毒品案件中,嫌疑人平均年龄为28.8岁,且大多数为90后。”邱燕介绍,另外,涉案大麻形态多,向高纯度及合成大麻素物质转变,同时利用网络加物流走私、贩卖毒品成为常态。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