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蝶飞 通讯员 顾武
本报讯6月26日,静安区又一资源丰厚的红色场馆揭幕,“回首百年奋斗路 携手共赴新征程”——上海少年村纪念馆暨雷达博物馆开馆仪式,在彭浦镇少年村路500号“鹤庐”门前广场举行。
据介绍,1940年6月,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著名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在上海同一批中共地下党员、仁人志士一起,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积极从事救助流浪儿童的工作,创建了佛教净业流浪儿童教养院。1946年7月,净业教养院从常德路旧址迁到如今的少年村路(现“上海少年村博物馆”所在地),改名为上海少年村。
上海少年村以精神感化为原则,先后收容、教育了3200多名难童、流浪儿,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其中一部分人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有些人还成长为我党和军队的中高级干部或有关方面的专家。与此同时,在当时的白色恐怖恶劣环境下,上海少年村还接纳、掩护了一大批中共地下党员、革命战士和爱国学生,转运了大批革命物资,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上海少年村也是红色的革命摇篮。1954年下半年,上海少年村停办,所在地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驻地。
为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彭浦镇党委、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地驻军决定联合在少年村路500号建立上海少年村纪念馆、雷达博物馆。
上海少年村纪念馆位于历史建筑“鹤庐”一层,以赵朴初居士创建上海少年村为主线,再现了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上海少年村收容救济流浪儿童,并将他们培养为勇敢无畏、赤胆报国的革命者,以及出类拔萃、踏实奉献的精英人才的故事。
雷达博物馆位于“鹤庐”二层,通过图片、文字、模型、影像等翔实资料,多维呈现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雷达事业的重要成就。“鹤庐”后面的八角亭是雷达博物馆的分区,主要陈列我国空军雷达兵部队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再现其不畏艰难为国担当的“种子部队”精神,不怕牺牲爱装护装的“黄龙精神”,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四战四捷”精神,以及不辱使命果敢准确的“东海鹰眼”精神。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