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有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法律问题发生,律师往往能在第一时间给出提示、提供服务。我们为读者采集律师对这些身边事的法律解析,让您不用出家门就可享受“律师服务”。
据《工人日报》报道,又是一年毕业季,招聘市场持续火热。因疫情防控需要,不少企业将在线笔试设置为招聘第一关,部分考生为增加胜算“铤而走险”,找相关机构以远程代答的方式作弊,由此衍生出一条代考黑产链,影响求职和招聘的公平公正。
打着就业辅导旗号
记者发现,线上笔试找代考并不少见。
“Top2硕士团队,三年校招经验,帮上千人拿offer。”顺着一条代考广告,记者添加了对方微信,称明年毕业想提前咨询,对方表示没时间,“问我的人太多了,等你收到笔试通知再说吧”。
这些代考机构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招揽生意:其一,在社交平台“求职”相关话题下发广告,用“助攻”代替“代考”以规避审查;其二,混迹于社交平台留言“引流”,以学生口吻“现身说法”,例如“找代考省时省力,我已经拿到了5家企业的面试机会”。记者观察发现,第二种方法往往更奏效,一些学生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纷纷回复求联系方式。
一家代考机构表示,代考每场价格400~600元不等,“根据系统和题量报价,只提供行政岗位代考。”一些知名的、待遇较好的企业招聘代考费用较高。当被记者质疑是否会露馅,工作人员解释道,“考前先链接好远程软件,然后你自己登录系统验证身份,我们再操控你的页面,考试结束关掉系统后再关远程软件。”
招聘机制不透明
去年入职一家互联网企业的小舟也曾动过找代考的念头。他告诉记者,企业线上笔试不公布答案、分数、排名,不透明的考试机制让求职者觉得像在开“盲盒”,“没人知道判卷标准和具体成绩,代考机构正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和学生的焦虑心态,赚昧良心的钱。”
很多公司对笔试全程录像,代考机构为何仍然有恃无恐?
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从事人力工作的周雯告诉记者,为节约人力成本,监控系统虽然全程开启,但只会随机截取画面保存,事后由专人抽查。
周雯坦言,公司招聘评价体系多元,笔试只是初筛,三轮面试和持续全程的多轮简历筛选下来,笔试结果的影响微乎其微。“坦白说,我们不愁招不到优秀人才,这样做性价比不高。”
很多机构的“业务”甚至覆盖求职全过程,代考笔试只是其中一环。某机构“就业咨询顾问”告诉记者,可提供全行业顶尖公司实习、全职内推、求职咨询、职业规划、笔试助攻、面试辅导。
完善职业信用体系
招聘笔试代考性质恶劣。一旦被发现,作弊考生和机构需要承担什么后果?
北京市道成律师事务所谢燕平律师介绍称,目前国家规定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国家考试中作弊构成犯罪,但就企业招聘考试而言,作弊者承担的是民事法律责任。“以欺诈手段骗取工作机会并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在法律上被认定为无效,如果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作弊者要进行赔偿。”
而对于代考行为,“不论是以合法注册的企业名义从事代助考,还是以个人名义实施,都属于违法行为。如果获利金额达到刑法规定的‘情节严重’程度,则涉嫌构成非法经营罪,应被追究刑事责任。”谢燕平说。
招聘笔试代考乱象不断。专业人士认为,各治理主体应打出组合拳,共同铲除扰乱招聘市场的“隐秘角落”。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指出,企业首先要引起重视,升级反作弊系统,引进“鹰眼”等手段,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同时可借鉴研究生面试中的双摄像头模式,从正侧两面捕捉图像,对比考生手部动作和鼠标移动是否一致。
他还提议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将作弊、简历造假等违背职业信用的行为记入档案,及时更新和公布。如果能形成信用约束,应聘者就不会产生侥幸心理。”
谢燕平认为,相关部门也应负起责任,实现全链条治理。例如,严把各类求职辅导机构的市场准入、督促网络运营商及时过滤、删除代考信息、明确社交平台的提示义务,对于可疑账号,在聊天页面注明可能存在的风险。 (陈曦)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