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青春

用这把“钥匙”打开孩子的“心门”

上海静安法院“心钥匙”心理疏导室升级启用

本文字数:2361

资料图片

  □姚轶捷  黄娟  程一婧

更新智能减压放松系统,新增VR身心素质训练系统……近日,新升级的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心钥匙”心理疏导室正式启用。

从心理干预工作机制,到“心钥匙”志愿团,再到在全市率先完成心理疏导室整体升级,随着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和家事审判改革深入推进,静安法院不断升级心理疏导体系,为当事人,尤其是帮助涉少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打开“心门”。

父母频对簿公堂  孩子现行为偏差

在静安法院法官调解下,一起由男方起诉离婚的婚姻纠纷,最终以双方自愿离婚调解结案。

然而,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内,双方却又接连打了两场财产官司。

在案件审理中,承办法官发现,双方虽然在财产上争吵不休,斤斤计较,但都愿意为孩子做长远打算。于是,法官多次从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角度开展调解工作,并且综合实际情况,最终找到“设立共管账号,将钱款作为孩子的财产,由双方共同管理,至孩子年满十八周岁”的调解方案。

在随后的回访工作中,承办法官了解到,一次次的对簿公堂,不仅让当事人双方关系越来越糟糕,孩子由此也变得越来越寡言少语,还伴随出现一些偏差行为。经过评估,承办法官认为,孩子可能因家庭问题出现了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偏差。

于是,法官邀请当事人双方带着孩子共同参加法院主办的“有爱才有家”亲子主题活动,并与心理咨询师沟通,观察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

心理咨询师观察发现,游戏中孩子表现出退缩,与家长的互动也较少。活动结束后,经当事人双方同意,心理咨询师介入。

心理咨询师借助游戏,呈现孩子心理及生活现状。经过专业判断发现,孩子对于爸爸不在自己生活中有着极大的困扰与不安,对于妈妈严厉的教养方式也有较大恐惧,同时还呈现出极强的不安全感。通过专业引导,心理咨询师逐渐让孩子明白“爸爸不在你身边,不是你的错”,帮助他放下心理包袱。在游戏中,心理咨询师鼓励孩子建构自己喜欢的场景,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帮助他建立自信。

随后,心理咨询师将孩子的优秀面及问题点反馈给他的妈妈,并疏导她在多年独自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内心积压的各种负面情绪。同时,引导她理性思考孩子的培养目标,及如何通过与男方及自己父母关系的调整,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我终于理解孩子安全感不足及不自信的原因,也明白日后要多接纳孩子,多鼓励孩子,让他越来越自信。”这位当事人妈妈表示。

在接下来与心理咨询师的定期互动中,这位妈妈不断带来最新反馈:在她的邀请下,双方在离婚后首次共同带着孩子外出游玩,孩子表现得非常开心;她开始用新的模式与孩子相处后,发现孩子不仅自理能力变强,情绪变稳定,还变成了会主动关心人的“小暖男”;孩子会主动和她交流学校里的事情……

得到反馈后,心理咨询师又一一从专业角度,引导和帮助这位妈妈不断提高自身解决孩子发展中问题的能力。

多年探索实践“心钥匙”升级启用

其实,类似案例不在少数。

夫妻离异后,孩子养育及心理问题困扰着很多单亲父母,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和干预,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静安法院的法官不仅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利益与感受,帮助孩子父母改善认知、调整心态,心平气和地解决矛盾纠纷。在后期回访中,也充分考虑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父母引导与专业帮助,“法”“情”“心”融合,为孩子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早在1998年,静安法院就在涉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中试行心理干预工作机制。针对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亲情缺失,容易产生紧张、对抗情绪等心理特点,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创设心理测验工作方法。不仅帮助法官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根源,为法庭审理、法庭教育及裁判提供参考,还帮助涉案未成年人改过自新。

2012年,我国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订,心理干预机制在未成年人刑事审判诉讼程序中被正式确立。

在涉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中,静安法院发现绝大多数的未成年罪犯来自破碎的家庭。为从源头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院将心理干预的对象从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人扩大到涉未成年人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例如离婚纠纷、抚养费、探望权纠纷等。

次年初,静安法院成立了“心钥匙”志愿团,由全院具备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法官和心理机构的专业咨询师组成,制定了《关于开展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干警参加兼职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并设置了一间专门的心理访谈室,为未成年人及案件当事人开展面询、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等工作。

2016年,静安法院成为全国法院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单位。为贯彻落实家事审判改革精神,静安法院将心理干预机制进一步深入运用到家事审判。同时在原先的心理访谈室的基础上,增设了音乐减压室和游戏室,引入智能减压放松系统(音乐减压)、成人心理测验系统和人格障碍测试系统(心理测试)等,以更具针对性的方式和更为现代化、专业化的手段,缓解当事人压力,疏导负面情绪,帮助当事人改变认知,从而达到定分止争的矛盾化解效果。

随着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和家事审判改革深入推进,案件中心理服务需求明显增多,个案干预中当事人的心理问题也趋于复杂化,心理干预工作的专业性要求增高。

去年5月,静安法院与静安区妇联合作,由区妇联派驻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少年家事案件心理干预工作,至今已有四名常驻心理咨询师。2020下半年起,上海高院积极推动少年法庭心理疏导室建设工作。

今年,在上海高院指导和上海高院法苑天平儿童(专项)基金项目支持下,静安法院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完成心理疏导室整体升级。

目前,新升级的“心钥匙”心理疏导室已正式启用。心理咨询师将结合运用新设备,帮助涉少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中的当事人合理调节情绪,并通过模拟心理场景系统,实现对当事人,特别是青少年对于重大创伤性事件的认知与行为调整,提高他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与对压力的耐受性。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青春 B07 用这把“钥匙”打开孩子的“心门” 2021-07-13 2 2021年07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