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一年2万条建议!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办交出一周年成绩单

“打开门后才发现,高手在民间”

本文字数:2884

在庆祝建党百年华诞之际,7月17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迎来了成立一周年“生日”

  □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市民的“好声音”,成为城市治理的“金点子”和城市发展的“金钥匙”,正成为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庆祝建党百年华诞之际,7月17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迎来了自己的一周年“生日”,记者近日获悉,过去一年以来,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共收到群众建议2万余件,其中,向市、区两级党委、政府报送重要建议100余条,报送的建议采纳率达到了98.3%,一个个建议转化落地见实效,为城市建设注入了源源活力。

“远望一号”停靠9年再启航

2019年5月的一个周末,闵行三中的高中生单哲非和父母亲来到贯通后的黄浦滨江散步游玩,偶尔间发现了一艘漂亮的船只,走到近处才发现原来这竟是功勋卓著的科考船“远望1号”。“它在退役前,先后44次远征大洋,安全航行2600多天、44万海里,享有‘海上科学城’的美誉,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骄傲。”单哲非想登船,但被告知,该船不对外提供参观服务。回家后,单哲非了解到,早在2011年11月,“远望1号”就已荣归故里,一直停靠在世博园黄浦江畔。由于多年来缺乏养护,早已锈迹斑驳。

于是,在经过充分的调查,并征询了父母亲和身边同学的意见后,单哲非在2019年6月末,通过“市委市政府领导信箱”提交了一份“将‘远望1号’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向公众开放”的建议。市科委对此高度重视,积极与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党委、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沟通协商。经多方沟通,都认为将“远望1号”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当时市科委回复称,虽然经上船勘验,发现“远望一号”长期风吹雨打,其甲板、舱室等均遭较大损坏,但“江南造船集团”愿意配合该船的开发和使用。在此之后,江南造船集团研究并提交了此项工作的推进方案,对“远望一号”启动了全面整修,去年10月1日起,“远望一号”正式纳入江南造船集团的“工业旅游”项目,再次“启航”面向公众预约开放。

16个区、6000个村居全面布点

去年7月,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挂牌成立,随后,一个多角度“触网”的人民建议征集体系建立了起来:全市16个区挂牌成立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市区两级人民建议征集信箱矩阵入驻“随申办”;建议征集渠道铺到全市6100多个村居;城投集团老港基地、华东政法大学等企业、高校,人民建议征集联系点相继设立;杨浦滨江、普陀城市网络化综合服务管理片区、长宁区基层立法联系点等也相继设立人民建议征集联系点、工作站……

在这样的布局之下,“1+16+X”征集网络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群众通过“家门口”“手头上”的建议征集渠道建言献策、参与治理正成为“人民城市”新风尚。

来自市人民建议征集办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来,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共收到群众建议2万余件,向市、区两级党委、政府报送重要建议100余条。2万多条建议中,涉及城乡建设、教育、交通运输类的建议占比较大。一年来,各级征集办共摘报报送重要建议171件,建议质量相比往年稳步提升,报送的建议采纳率达到了98.3%。

和单哲非一样,罗克平也是一名普通的建议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参加活动,当他乘坐地铁一号线到达黄陂南路站出口,却找不到中共二大会址的指示牌。为此,罗克平建议有关部门设立中共二大会址指示牌。该意见随即被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采纳。

而除了依托信息来源丰富的人民建议征集体系之外,市人民建议征集办还主动“走出去”征询声音。过去一年里,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就联合30余家市级职能部门,围绕“十四五”规划、市政府实事项目、五个新城规划建设、“六五”世界环境日等,开展了100余次“主动征集”活动,收到各类建议逾万条。征集到的发挥“老专家智库”作用、加强中央活动区功能复合等建议被吸纳进“十四五”规划。

立法保障奏响建议征集“最强音”

今年7月1日,  《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正式施行。这部地方法规,规范了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流程,对建议的落实转化的具体方式和机制作了明确规定。这是全国第一部由省级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专门促进和规范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地方性法规,上海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记者获悉,为了推动立法,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先后召开了8场立法调研座谈会,并分别到杨浦滨江、虹桥街道开展调研。相关部门、各区、基层立法联系点,以及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建议人代表、市民代表等都对此次立法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就具体内容也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规定》明确各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作出重大决策,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重大民生问题的,以及就人民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等主动征求、收集人民建议的,可以根据需要开展专项征集,并逐步实施目录管理。

为了让建议有互动、有反馈、有结果,进一步激发建议人参与热情,  《规定》还把推动成果转化作为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重点。明确各级国家机关建立健全人民建议综合研判、转化机制。同时,通过探索制定工作举措,为立法、决策提供参考,真正促成人民建议落实转化。

针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建议征集也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在去年疫情防控最紧张的2月,相关群众建议‘直线增长’,为此,上海专门创设了建议快速处理平台,成效卓著,这一成功做法如今上升至立法层面予以固化。”  《规定》特别提及,“及时、快速收集、转送、汇总、分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期间的人民建议,提高人民建议处理的时效性。”

探索“一区一特色,一街镇一品牌”

“打开门后才发现,真正的高手在民间。”这是市规划资源局公众处处长朱丽芳在“守初心,广聚民智助发展;担使命,奋楫扬帆谋新篇——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成立一周年”座谈会上最直白的感言。

“规划工作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受传统做法的束缚,以前多局限在‘圈内’搞规划,即便要听取意见,也倾向于请专家、找学者,让业内人士出谋划策。”2017年,市规划局围绕“上海2035”总体规划开展城市愿景调查、市民论坛等系列活动,邀请市民群众参与,加快了人民建议征集的步伐。“一开始并没抱多大希望,可是结果却让我们非常惊喜。”

上海市社科院法学所教授彭辉形象地说,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把人民参与依法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推向了“最后一米”,成为维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活力与动力的重要源泉。

市建议征集办主任王剑华表示,要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广泛开展征集活动,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加强党务政务作风建设,推动政策供给,提高问题分析研究能力,发挥征集工作“政策破题、批量化解矛盾”的放大效应。“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唯一标准,不断提升群众对建议征集工作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记者获悉,未来,上海将探索推动“一区一特色、一街镇一品牌”,让建议征集工作更接地气,更具特色。“我们要推动建议征集工作走在时代前列、走在全国前列,让更广泛的人群参与到征集工作中来,既创造自己的‘小美’,也融入城市发展的‘大美’,实现让‘这儿的人引以为豪、来过的人为之倾心、没来过的人充满向往’美好愿景。”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打开门后才发现,高手在民间” 2021-07-20 2 2021年07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