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大案揭秘

我国“非遗”保护十八年

本文字数:3674

胡新明《小狗》,凤翔泥塑 李震《渡河》,龙泉青瓷

  如果从2003年文化部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算起,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整整走过了18个年头。在这18年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底取得了哪些成绩?这些成绩到底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每位非遗保护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应该说,在过往的18年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中国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逐一讲述。

作者:苑利

《炎黄春秋》编辑出版

摸清本国“家底”

中国是具有5000年文明史和56个民族的文化大国,遗产资源非常丰厚。但在以往的日子里,我们更多地注意到了对本国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忽略了对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此之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多少?我们并不清楚。经过18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摸清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总量居全球第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73项,居全球第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777项,居全球第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3787项,还是居全球第一。通过摸底调查,我们摸清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近87万项,这些数字为我们今后的深入挖掘奠定了基础。

在这18年中,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单一保护外,我们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实施了区域性的整体保护。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共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3个,各省(区、市)设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46个。经过18年的努力,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基本上摸清了中华民族活态遗产的“家底”,这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扩大保护范畴

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从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始的。早在1930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便颁布了《古物保存法》,并将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比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则要晚得多。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从2003年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始的。经过18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已从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扩展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保护方式上,也从以往的“静态保护”,上升到“活态保护”。这些观念上的转变,不但在保护范围上有了一个相当大的开拓,在保护理念上,也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理念的提出,至少确保了中华文明在当代的有序传承。

以往,我们对祖先所留遗产的保护,基本都是通过固态的方式——保护“文物”的方式进行保护的。我们保护布袋戏,就是将布袋戏人偶以文物的形式保存下来。从表面看,这确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重要遗产,但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见证的布袋戏是需要表演的。只留下影人,布袋戏的表演艺术还有吗?布袋戏表演是需要演唱的。只留下人偶,布袋戏的演唱艺术和伴奏艺术还有吗?布袋戏是一边演唱,一边伴奏的。对一个民族来说,只保护文物,至多也只是保下了一国文明的“半壁江山”。要想将一国文明原汁原味地保护下来,则必须建立“遗产对儿”概念,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同步保护。让一国文明永不断流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活态保护。

评价一国文明是否断流,所依凭的不仅是文物有没有了,还有其建造技术有没有了。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没有断流的国家,我们的京剧昆曲还在,我们的木版水印技术还在,我们的传统中医药技术还在,甚至连传承了近万年的钻木取火技术依然原汁原味保留至今。由于岁月的冲刷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有许多非常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逝,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一大批濒危遗产——譬如羊羔酒酿制技术、钧瓷制作技术、茶百戏制作技术等,从“死亡线”上抢救了下来,从而确保了中华文明在当代的有序传承。

影响他类遗产保护

18年的非遗保护,在理念上对其他类型的遗产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

对可移动文物保护理念的影响。在历史上,文物修复主要由专科毕业或具有家学传统的文物修复师来完成。对于一般的文物修复而言,这些专业人才不存在任何问题。但对于那些技术难度很高,特别是需要懂得相关制造技术的修复项目来说,常常使他们力不从心。正因如此,类似宫毯这类技术难度极高的文物,会因不了解相关的编织技术,而迟迟得不到修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许多古老手工艺的继承者和传承人被挖掘出来,人们开始打破传统文物修复领域选拔修复人才的瓶颈,将传承人引入文物修复。传承人不仅解决了文物修复领域人才不足的难题,也解决了那些技术难度更大、特别是需要懂得相关制作技艺才能实施修复的文物修复问题,使许多深藏在文物库房中的藏品得到修复。

对传统村落保护理念的影响。随着非遗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也从以往的只对传统古民居、古街道、古桥梁、古树名木、深宅大院等物质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慢慢过渡到了对传统村落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步保护,从而使传统村落保护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影响。起步于2005年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在起步之初就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影响,所以,很早便注意到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同步保护的问题。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人们除了注意到对梯田、垛田、沟渠、堤坝等农业生产设施及传统农作物品种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外,还注意到了对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传统农耕技术、传统农耕节日、传统农耕仪式,以及传统农耕制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对史学研究及史料收集理念的影响。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大多是从典籍与文物开始的,这是人类记录历史的常态,也是记录历史的基本方式。但上述方式无论是典籍记录,还是实物记录,都很难将那些具有动态性质的传统手工技艺、传统表演艺术以及传统节日仪式,以全息的形式记录下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的兴起,人们突然意识到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完全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历史,还原历史。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学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不但为我国的史学研究开拓了一片全新天地,同时也为史料的搜集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填补了许多领域的空白,并使我国的史学研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强国动力源泉

非遗保护18年,使更多的国人意识到祖先遗产的重要性,并将它们成功地运用到了当代的创造中。保护、传承并利用好这笔遗产,已经成为每位国人肩负的历史使命。

在这18年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已经搜集、整理、录入中国口头文学作品近20亿字。近些年启动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编撰工程,也将为子孙后代留下上千卷的大开本民间文学资料。这些以抢救民间文学为出发点的国家基础性文献记录工程,也将为我国当代以及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留下宝贵的资源。这18年中,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技术均获得巨大发展,许多几近消失的传统手工技艺在传承人的持续努力下,已经得到有效恢复,有些甚至已经超越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这18年,我们突破了困扰中国中医药发展的制度性瓶颈,使优秀的中国中医药传统重获新生。面对舟曲泥石流后出现的灾情,只因用了一副老中医提供的祖传秘方(黄柏、苍术),就治好了灾情之后的皮肤溃烂,只用了黄花菜熬汤就治好了灾后普遍出现的严重抑郁症;还是一味古老的配方,在屠呦呦团队的精心提炼下,治好了在非洲肆虐了几十年的非洲疟疾。经过18年的不懈努力,我们不但从5000年的中华文明中找到了文化自信,而且还因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而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作为“活在当下”的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还可以让我们因传统而荣光,并获得更多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把国家治理成了让人羡慕的样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没有了包公庙会,怎会有中国人讲公平、讲法制、讲民主的优良传统?没有了岳飞庙会,怎会有侠肝义胆的拳拳爱国之心?没有了观音庙会,怎会有关爱他人、善待苍生的菩萨心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的那样: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要坚守优秀的中华传统,我们的民族就会更加团结,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我们的人民就会更加幸福,我们的国运就会更加昌隆。同样,只要我们坚守优秀的中华传统,我们就可以结交到更多朋友,并让我们在通往国际社会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好。这是因为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既是连结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既是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发掘出来,并让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动力!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案揭秘 B05 我国“非遗”保护十八年 2021-07-30 2 2021年07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