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周末博客

别自己“摸鱼”,还嘲笑奥运选手

本文字数:924

  夏天

大约是从里约奥运起,中国观众对国家队金牌的得失,已越来越包容、看淡。本届东京奥运会期间,观众和运动员们都表现出更具体育精神、人文主义的光芒,这是一种进步。

但在无奇不有的网络世界,还是有少数表现正常却遗憾失金的中国选手,遭到了不理智观众的“网暴”。

对此,我想到知名网球选手李娜在2013年法网第二轮告负后,面对记者提问“有什么话要对球迷说”时回答:“没有什么可以对球迷说的,难道我要对他们三叩九拜?只不过输了一场球而已。参加比赛输和赢很正常。”

尽管李娜是一名较有争议的运动员,但她这句话,却非常到位地还原了职业运动员的本质——职业运动员跟你我的工作一样,首先只是一份职业。他们在某一届比赛里拿没拿冠军,得没得金牌,更多是他们个人职业生涯的事,无需对看客们“三叩九拜”。

这就相当于我们这些记者,辛苦写了一年报道,却在某年度无缘某某新闻奖一等奖;相当于我家户口本上“职业”一栏填写为“学龄前儿童”的娃,在某天幼儿园表现正常却没拿到小红花,仅此而已。

只是很少有人会关注我拿没拿新闻奖,我娃戴没戴小红花。而职业运动员特别是一些商业开发度不够、观赏性不足的小项选手,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被体育商业化包装了一层光环,这才将其“工作绩效”置于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被全民“考核”。这是他们的幸运,更是他们的压力。

事实上,在体育商业化过于发达的几个大项,如足球、篮球、网球、赛车等,国家主义甚至已不算最大看点,俱乐部间的对抗、明星选手间的较量,往往才代表了该项目的最高水平,也更能让人接受“胜败乃兵家常事”的竞技常态。

当然,谁都希望自己在认真工作一个周期后,能铁定得到一份最高荣誉的认可,但这只是绝大多数职场人的美梦罢了。

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他们的工作更多体现在平时的训练和队内赛中。只有当他们把这些工作项目完成好,才有参加奥运的资格。

也就是说,我们在奥运赛场上看到的这些选手,都已是各自领域里的“优秀员工”。不客气地说,横向对比都远远强过大多数“上班摸鱼人”了。那后者又哪来的资格,用键盘去嘲笑甚至“考核”前者呢?

当然,如果挨骂也是体育商业化时代的“工作内容”之一,那么运动员们也只得默默承受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周末博客 B04 别自己“摸鱼”,还嘲笑奥运选手 2021-08-06 2 2021年08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