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律师服务

玩游戏抽奖套路多

律师:如欺诈消费者需退一赔三

本文字数:1500

  据“中新网”报道,凌晨12点,某手游资深玩家小李正为没有抽中最新一轮开奖的娃娃机奖品而懊恼。此前,她特意为这次抽奖充值了200多元。

小李已经前前后后在这款游戏的抽奖活动里砸了几千元。像她这样,为了抽到一张好的卡牌,或者装备,投入几千乃至数万元的游戏氪金玩家,并不是少数。

但高充值额却不一定换来中奖。抽奖就要充钱、充了钱也抽不中、抽不中还想继续砸钱买机会的现象,在网游圈屡见不鲜。

摸不透的中奖率

随着消费者协会对网游诚信经营的呼吁和玩家维权意识的提高,明晃晃用虚假中奖率做宣传的时代似乎终结了。然而,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种“新套路”也应运而生。一些网游平台在描述中奖概率的字眼上“下苦功”,玩起了文字游戏。

“奖品量剩余99%”  “预计最高能获得某奖品”  “10次中奖率共60%”  “抽8次后必中”……本该简明易懂的中奖概率,变成了“猜谜题”。你永远摸不清自己单次到底有多大概率拿到奖品。

按照概率,只要充更多的钱,抽更多次,就能抽到奖品。消费观念不正,意志力比较脆弱的人,很容易被高百分比数字诱惑,陷入到“抽奖——不中——再赌一把”这一无限轮回的心理效应中,欲罢不能。

靠在奖池中增加冷门的奖品来冲抵实际中奖率,是一些网游公司常用的办法。尽管用户看到的总中奖率很高,但热门奖品的数量只有几个。在网络论坛上,很多玩家就抱怨“抽到的都是不想要的,想要的都抽不到。”

“如果网游平台提供虚假中奖率,属于欺诈消费者,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平台需退一赔三。”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李晓轩律师向中新网表示。

但真实的中奖率,玩家往往不得而知。游戏公司五花八门的计算方式和语言表述越来越多,中奖率更加成了“镜中花、水中月”,难以捉摸。

虚荣心、赌博、不甘心、冲动、侥幸心理,这是许多氪金玩家描述自己充钱经历时所用的词汇。

用套路让你充钱

中奖率不明朗、  “屡抽屡败”的情况下,为何还有大批游戏玩家对充钱抽奖乐此不疲呢?

从玩家视角看,外观酷炫的皮肤,不断更新的增强版装备,是玩家们克制不住“剁手”的重要原因。例如,几年前大火的某款手游就一度将抽卡的热度推向顶峰,玩家们一掷千金,只为拿到一张心仪的人物卡。

实际上,游戏用户的氪金行为已被置于游戏平台的预设套路和引导之下。

一位游戏公司策划员工表示,除了频繁更新有吸引力的皮肤、装备和卡,想让用户付费,时机和营销都很重要。  “比如,为了让玩家充钱,游戏平台通常会在冲关时让玩家卡关,但又不是完全卡,买点装备就能玩过去。”

“养成机制”也是游戏公司常见的手段。通过不付费的抽奖给玩家甜头,等玩家习惯抽奖带来的红利后,再开始收钱。收费金额从低到高,  “先收小钱,再收大钱”,让玩家逐渐上瘾,充得越来越多。

“此外,网游平台还会在服务区和社交平台引导玩家讨论抽奖结果,使抽奖成为热度话题,激发玩家之间的攀比心理,让没抽中的玩家总想再试一把。总之,让玩家在拿到奖品前,给平台付足够的钱,是网游公司设置抽奖环节的目的所在。”上述游戏公司策划人士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18亿,每2个人网民中就有1个人玩网络游戏。2020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2786.87亿元;游戏类App占全部App数量的比例为25.7%。在这个巨大的市场背后,充值抽奖、设障刺激消费只是很多游戏公司商业模式中的冰山一角。中国消费者协会2020年发布的网游消费者投诉报告指出,网游平台还存在着乱收费、改动已售网络游戏商品属性、停服删档对充值一刀切处理等问题。(宫宏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律师服务 B06 玩游戏抽奖套路多 2021-08-09 2 2021年08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