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新论:历史与现代语境中的先秦法家》
对于身处21世纪的世界各国而言,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仍然是各国的首要政治主题。为了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胜出,中国必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性的建构,离不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先秦法家思想的支撑。先秦法家“不法古、不循今”的改革主义、“缘法而治、以法为教”的法治主义和“禁胜于身、立公弃私”的权力制约观等理念,对于当下中国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本书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先秦法家和民国新法家思想的理论形态、历史贡献、合理内涵及其创造性转换等问题,力图在历史与现代语境中创造性地诠释和发展法家思想,以期为法治中国建设和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智识支撑。
《代议制的尝试与改良:中国近代国会制度的探索》
本书主要介绍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尝试引入西方代议制(国会制度)并对其进行改良的历程。自晚清设立资政院以来,近代中国便设立民意代表机关,但代议制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本书分成三个部分,共十二章。前两部分(至七章)乃是检讨晚清到民初国会运作的缺失,作者以宪法学与比较法为视角,检讨资政院弹劾军机案的“不法”、民初国会垄断制宪权的“不当”,与民初政体之争的“无谓”。后一部分(第八至十二章)研究南京国民政府对于国会制度的“改良”。全书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中西宪法的比较以及作者和学界对中国近代国会制度得失之反思,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精准深刻的近代中国代议制与宪法发展图景。
《法学之门:学会思考与说理》
这是一本由著名法学家撰写的有助于人们学会思考与说理,通过10个有趣且值得深思的案例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的书。采取“案例导入、问题导向”的体例,选取的10个案例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便于读者想象出现法律问题时的具体生活情景,从而激发读者自行思考的好奇心。而在公寓电梯修理费的负担、在好意同乘中搭乘者受损是否应当获得赔偿等这些民法学习者都可能难出新意的案件上,作者仍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探索说理的可能性,颇给人以智识上的冲击。
此外,作者并未停留于解决实体问题,还借题发挥,触及判例拘束力、法解释的方法等法理论层面的议题,通过具体案件展现了法学理论的魅力所在。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