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车辆还有20分钟达到。”“收到,隔离点人员已就位。”一辆从浦东国际机场出发、装载着隔离人员的大巴正急速行驶着,沿街的路灯打出昏黄的光晕,一路呼啸而过。20分钟后,车辆稳稳抵达华漕镇入境人员集中健康隔离观察点,身穿防护服的“大白们”就此开始了新一轮的“战斗”……
这样的光景,对于来自华漕镇隔离点的所有工作人员而言,已经成为再熟悉不过的日常。去年3月27日,在疫情防控“外防输入”的背景下,华漕隔离点成为闵行区首批境外来闵人员“回家”的第一站。在过去500个日夜里,他们身体力行筑起城市防疫战线的同时,也把这座城市的温度带给了3万多名隔离人员。
昨天,记者来到闵行华漕境外隔离点,聆听隔离点里那些真实的声音。
“只赶上给父亲送了一天饭,他就走了”
时间倒退到去年7月。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当时,华漕镇需要从各单位抽调一批人增援隔离点,部队出身的唐伟自告奋勇冲向了最危险的防疫第一线。彼时,他的妻子才刚刚怀孕两个月。
“家人需要我,但防疫工作更需要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先上。”此后,唐伟将待孕的妻子安顿回了河南老家,交由家人代为照顾,自己便一头扎进了防疫前线的工作中。联络、协调、现场处置……在一架架飞机的落地和一批批隔离人员的解禁中,唐伟的工作周而复始。
因为隔离点工作的特殊性,在妻子的整个孕期,唐伟也仅是在一次轮休中才得空回了一次老家,再见妻子,已经是临产的前两天了。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对于唐伟而言,最亲近的人都成了“电话那头、视频那端的人”。
今年3月的一天,身在隔离点的唐伟突然接到姐姐的一通电话,平日里身体还算硬朗的父亲被查出肺癌晚期。“当时刚得到这一消息,内心总归是比较担心的,但我这工作离不了,只能在平时空闲下来打电话问问情况。”
唐伟说,那段时间家里确实经受了诸多考验。妻子还在月子里,呱呱坠地的儿子也需要人照顾,而病重的父亲情况也不是特别好。“后来到6月份,医生说父亲可能不太好了。”唐伟向防疫组提前做了报备,完成了两轮核算检测和14天隔离期后,踏上了回老家的路。
“我到医院后,只赶上给父亲送了一天饭,他就走了……”和记者说起那段往事,唐伟的语气中明显有一丝哽咽,但很快又调整好了自己。
“我从2001年当兵来上海,2006年退伍后就一直在华漕镇工作。上海是我的第二个家,华漕是我在上海的家。”唐伟说,虽然对自己的“小家”是亏欠的,但只有“大家”的平安才能换来更多“小家”的安康幸福。
“听到这一声声谢谢,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行动不便,麻烦将餐食帮我送到房间里来。”“纸巾用完了,能否帮我送一包纸巾过来。”……隔离点“管家们”的手机滴滴作响,一个“特殊”的微信群里,被隔离对象的“私人订制”需求在实时更新着,楼层保洁阿姨张小艳在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将隔离人员所需落实到位。
记者见到张小艳时,她正从4小时的轮班时间中换岗下楼,溢出的汗让张小艳的额头上仍显得湿漉漉。张小艳是一个普通的来沪打工者,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张小艳只说是在酒店做客房保洁工作。每天4个小时身穿防护服轮转两次,不喝水不上厕所,还要奔波给客房送物资、收拾垃圾打扫卫生、发放餐食。张小艳说,自己每天就是从浑身湿透到干透,再到浑身湿透的状态。
就在前两天,一位从日本入境的64岁沈阿姨被安排在了这一隔离点。但因为沈阿姨身体偏瘫生活无法自理,日常生活也是需要坐在轮椅上,工作人员得知其情况后,决定由当班的楼层阿姨将每一餐进入房间照顾其用餐,并定时询问其生活起居是否需要帮助。
“那天正好是我在楼层当班,这个阿姨在上厕所的过程中摔倒了,向我们发出了求助的短信。”张小艳告诉记者,自己在接到指令后,也没多想就主动前去帮忙了。
“当时在我眼前的,就是一个摔倒的老阿姨,是一个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因为沈阿姨身体偏瘫,几乎使不上什么力气,穿着防护服的张小艳也是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她扶了起来。
“昨天正好是她解除隔离的日子,临走前她一直在和我们说谢谢,感谢我们没有嫌弃她是隔离人员,还能像家人一样给她无微不至的照顾。”隔离酒店工作人员张利坦言,隔离点很辛苦,但当每一次听到这一声声谢谢,看到管家群里那一大段一大段的发自肺腑的谢意,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也许,对于华漕隔离点来说,这也是在“隔离不隔爱”的城市温度传递下,收获的最好的声音……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