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社区食堂办在哪、如何找到“沉默的少数”……

站在数字上,社区治理更智慧!

本文字数:2763

居民在“时间银行”兑换礼品

  □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见习记者  朱非

从社区食堂办在哪,到找到“沉默少数”的主动服务,再到智能预警的数字吹哨……当民生数据有了应用场景,社区治理怎样变得更加聪明?

上海市静安区持续探索社区治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构建起“数字全景图”,让社区治理“站在数字上”,更加精准、智慧。

以临汾路街道为例,通过“民情日志”大数据系统,用“数字驾驶舱”为社区3.4万房屋、8.3万人口建立了“数字底座”,并打通街道级13个应用子系统,进一步推动社区治理向更高阶的智能化演进。

社区食堂办在哪?数据说了算!

临汾社区是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居住型社区。

“我们的老年人口比例达44.21%。”临汾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早些年,老年人口集中的售后老公房主要分布在街道的中西部,因此先后开办的3家社区食堂也均集中于此。

近期,街道正计划开设第4家社区食堂,究竟开在哪里,成了难题。

“我们通过‘数字驾驶舱’平台分析发现,最大的需求其实集中在东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原来,街道东部原本有着临汾路街道为数不多的商品房,但随着入住在此的中年群体逐步进入老年,这一区域的老年人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下一步,街道将在位于东部的临汾名城、康悦亚洲花园等商品房附近科学选址为老食堂,作为下一阶段为民实事项目。

无独有偶。在一次普惠性幼托点布点规划中,街道通过大数据分析2-3岁幼托对象的人群为227人,并且主要分布于街道北部。

“我们结合数据分析,同步通过日常走访入户调研听取社区代表意见,发现辖区内公办幼儿园托班能基本满足幼托需求。”最终,2020年,街道选址了与其他街道邻近的广玉兰幼儿园作为普惠性托育点,与相邻街道共同布点托育点,使得政府服务更加精准、资金投入获得社会效益最大化。

“以前,我们的公共服务点位需求更多是依靠人工匹配,精准度不高,还容易遗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依托数字驾驶舱公共服务点位分布地图和系统数据分析,就可以知道“人在哪里、需求在哪里、资源在哪里”,做到智能匹配、精准服务,不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让公共服务点位更加科学合理,避免重复建设。

数据跑腿  找到“沉默的少数”

家住临汾社区的居民倪阿姨去年底查出患有重大疾病。平时,倪阿姨就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生病之后她谁也没告诉。

但令她没想到的是,居委会干部竟然主动了解到她的困难,及时上门送上关心慰问。

居委干部究竟是怎么知道的?靠的是大数据。

“数据跑腿服务找人”,得益于临汾路街道首创研发的“民情日志”“数字驾驶舱”。

2018年,临汾路街道在全市率先启用“民情日志”大数据系统,以“人”和“房”为单位实现临汾辖区内民情信息和服务管理内容覆盖。随着“两张网”建设的深入推进,街道在原有的社区人房户数据库的基础上,拓展出240个特色标签,并打通了街道层面的11个应用子系统形成民生数据湖泊,积累了海量的民生数据。

记者了解到,临汾路街道运用“一网统管·数字驾驶舱”平台,找到倪阿姨这样“沉默的少数”36人,真正把服务做在了居民开口之前,推动救助帮困不遗漏、少重复,保证困难群体应帮尽帮。

“以前居委会都是通过日常走访或是楼组长来知晓居民有什么困难,再上门关心他们,现在我第一时间就能收到‘数字驾驶舱’的短信提醒,让我们有针对性地入户走访,提高了为居民服务的效率,也为居委会干部减轻了海量排摸的工作压力。”汾西路261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施菊丽告诉记者。

数字吹哨  社区服务更有温度

“一网统管·数字驾驶舱”还帮助街道把工作做在问题发生之前。

家住汾西路的黄老伯这几天住到了女儿家,第二天他的女儿就接到了汾西路261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施菊丽的电话。原来施菊丽接到了“一网统管”派单,提示黄老伯家里24小时未有用水数据,居委会要立即上门查看。了解到黄老伯只是短暂外出,施菊丽悬着的心顿时放下了,她将黄老伯的房屋状态标记为“空关”,这样“一网统管”平台近期便不会再推送工单。

施菊丽之所以能收到预警,得益于临汾路街道与供水所的联动互通,通过共享智能水表数据做好独居老人关心工作。一旦老人24小时未用水,系统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到异常并自动启动数字预警程序,通过“一网统管”平台派单,督促居委会干部立即上门了解情况,并上传处置情况,构成了闭环流程。施菊丽不禁感叹:“我们数字驾驶舱里的数据是有‘温度’的。”

今年,临汾路街道正加速推进老公房加装电梯的工作,“批量”安装背后,有大数据的助力——已经成功加装电梯全部楼组信息被导入“数字驾驶舱”,由系统描绘出楼组画像,并在人、房、户数据库中作比对,智能推荐出最为相似的楼组。

这样,居委会干部就能根据系统推荐深入一线开展群众工作、发动居民自治共治,协商加装电梯方案,针对性强、可行性高。

据统计,自去年6月以来,临汾路街道推进加装电梯超百台,其中大部分来自“数字驾驶舱”的智能推荐。

构建社区治理“数字全景图”

据介绍,随着上海建设“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逐渐深入,临汾路街道主动对接上海“社区云”平台,并打通街道层面的13个应用子系统,超过1000万条民生数据形成了民生“数据湖泊”。

近年来,临汾路街道抓住上海大力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机遇,持续探索社区治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架构起了“民情日志”大数据系统,为社区3.4万房屋、8.3万人口建立了“数字底座”,在此基础上沉淀“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以及区街道级13个业务子系统数据,使多源数据在一个页面并流呈现,构建起了临汾社区治理的“数字全景图”。

海量数据带来的不仅是信息,临汾路街道在千万级数据存量的基础上又开发了“一网统管·数字驾驶舱”算法分析工具,运用数据碰撞发现关联,进一步推动社区治理向更高阶的智能化演进,目前已在群体画像、社会动员、点位选址、工作分析、服务找人、风险预警、应急救援、疫情防疫等8个领域17个场景拓展了应用。

“有了大数据算法,社区治理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这是临汾路街道居委会许多干部的共同心声。

通过“一网统管”“一网通办”平台积累的民生数据还实实在在帮助基层“减负增能”。通过数据共享、数据赋能、数据跑腿,基层“减报表、减跑动、减会议”,“增统筹能力、增发现能力、增破题能力”,基层干部可以把“手上忙”节省出来的时间用到“脚上忙”走家串户了解情况、解决困难上去。

社区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也在推动社会动员方式从传统走向新型,比如街道的“时间银行”系统,系统记录志愿者服务时间,自动换算成积分进入个人账户,志愿者用一部手机就可以兑换公益服务或者礼遇礼品,目前“时间银行”里已有3000多名志愿者存入百万小时时间。

“未来,我们还将积极开发更多实战管用、基层爱用、群众受用的应用场景,夯实数字底座,以数据为基础做到精准施策和科学治理。”临汾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厉蕾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站在数字上,社区治理更智慧! 2021-09-01 2 2021年09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