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中国

史上最严!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国家出手了!

法学界专家:释放这些信号……

本文字数:3168

  □见习记者  张旭凡

8月30日,一项关于进一步“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在网络刷屏。

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各级出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有关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未严格落实的网络游戏企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消息一出,不少家长拍手叫好。这一规定的背后释放了怎样的信号?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危害几何?企业应该如何落实执行?家庭、学校可以发挥哪些作用?上海法治报记者采访了未成年人保护领域与网络法方面的法学专家,听听他们的看法。

未成年人沉迷游戏

家长苦不堪言

“父母不让玩游戏孩子离家出走”“未成年人在游戏中投入大量资金家长意欲讨回”……近年来,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一直是大众热议的焦点之一,因为沉迷游戏而发生的新闻事件也屡见不鲜。

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有62.5%的未成年网民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在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2小时的达到13.2%。

2021年8月9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召开了《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调研报告》线上发布会,调研报告显示,许多家长认为沉迷网络游戏打乱了孩子的作息和饮食,有81%的家长明确表示因长期沉迷游戏对孩子的学业造成了很大影响。除了影响身心健康以外,一些家长还指出,因为管控会发生严重的语言、肢体冲突,有的孩子甚至还流露出了想要“报复社会”的想法。

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郗培植认为,未成年人长时间沉迷网络游戏会影响他们的休息权和健康权。“未成年人处在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期沉迷对身心有害,影响成长。”郗培植还指出,沉迷游戏还会对未成年人的学习造成危害,同时在父母的管教中难免会发生冲突,对于亲子关系与家庭关系也有不良影响。

上海市律师协会未成年权益保护业务研究委员会主任、上海华夏汇鸿律师事务所主任计时俊律师说:“网络游戏已经严重毒害了我国青年一代,在充满刺激的虚拟世界里通宵达旦地‘冲锋陷阵’已经代替了时不我待的刻苦学习,仅存的‘打游戏’爱好抹杀了原本应该有的崇高理想和追求,未成年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极速下降,最终会体现在将来的国民素质和国力的下降。”计时俊认为,“禁止未成年人网游”或者“合理规划网游”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个有责任心的成年人面前的迫在眉睫的大事。

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新增了“网络保护”专章。第六十八条规定:“新闻出版、教育、卫生健康、文化和旅游、网信等部门应当定期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宣传教育,监督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履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义务,指导家庭、学校、社会组织互相配合,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进行预防和干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方式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进行干预。”

郗培植指出,这一次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一些要求进行了深化,是落实未保法精神和要求的体现。

防也难防?

乱象需整治

其实,早在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就曾发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其中规定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游的时段与时长,包括严格实名注册、每日22时到次日8时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等。

一些网络游戏服务方也积极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扫脸玩游戏”“防沉迷系统”“零点巡航”等等,但近年来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新闻仍层出不穷,部分未成年人通过借用、偷用父母长辈的手机与账号长时间玩游戏,一些不法商家甚至提供破解“防沉迷”模式的方法,租借、出售手机账号为未成年人“畅玩”提供便利。

“我们进行过相关调研,通过走访,一些未成年人表示学校门口的奶茶店、文具店甚至会出租手机,里面有不受限制的账号可以玩网络游戏。”郗培植介绍道。他认为,向未成年人租借设备、账号的行为构成非法经营,执法部门必须严厉打击并作出处罚,如果发现这类案件的受害群体非常大,检察机关也可以提起公益诉讼,将这种乱象的整治纳入社会治理范畴。

计时俊也指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  “网络保护”的规定,商家或者网络经营者是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的,且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期间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措施。违反规定的商家,将受到公安、文化、网信部门的严厉处罚。

中国法学会网络信息法研究会理事、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春泉表示,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关键一环要看企业执行力度,企业需要开发技术手段控制未成年人玩游戏,但这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趋利本质又有所矛盾。

郗培植也认为,网络游戏公司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比如在进入游戏之前进行人脸识别。“手机拥有前置摄像头,许多手游基本可以实现这一要求,但在一些电脑端就可能存在局限,因此法律界定要统一,不能说手游需要实名认证而网游不需要人脸识别,从而造成了漏洞。”

郗培植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一直都是广受关注的热点话题,许多人觉得对于互联网企业没办法,但这次国家出台的这项规定就是一个良好的示范,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游戏提供者、网络游戏服务商不能肆意妄为,这是一个很强烈的信号。”

家长学校肩负重任

雷霆之举寓意深远

除了国家与企业层面的相关举措,对于家庭与学校来说,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方面应该发挥哪些作用?

“所有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现象的背后,都是亲子关系和家教关系、学生与学校关系问题的折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强化沟通,让未成年人在这一问题上认识到怎样是正确的,怎样是错误的。”郗培植说道。

计时俊认为,成年人要注意自己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影响。他表示,  《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将要颁布的《家庭教育法》都要求或者提倡家长(成年人)要有网络安全意识,不得放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尤其是,要求父母或者监护人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

“未成年人的亲友们要注意保管自己的手机,不要向未成年人出借手机参与网络游戏,加强自身网络素养建设,对于未成人‘偷玩游戏’行为要及时教育批评并进行心理辅导。”此外,计时俊表示,现在倡导家校联盟,家长是学生的第一监护人,学校是学生的教育秩序的管理者,两者对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身心素质的提高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郗培植补充表示,孩子、家长、学校之间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可以开设家庭教育的课程,教导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此外专业社工机构也可以介入,教育未成年人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帮助孩子摆脱沉迷。计时俊说:“严格按照未保法的规定,宣传贯彻这一政策,认真监督履行这一政策,是家长和学校的另一项艰巨的任务。”

从之前的“晚二十二点到早八点间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未成年人每天玩游戏不得超过两小时”的倡议性意见到这次政策所规定的“限制为周末,限制时间起始点,限制时长”,计时俊认为这是一次“壮士断腕”的雷霆之举,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和戒除未成年人的网瘾,让孩子们更多地“以学为主,兼学它样”,不再沉迷虚拟游戏,而是走出家门参加真实的社会活动,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多与家长、老师、同学交流以锻炼心智,以求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中国 A07 史上最严!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国家出手了! 2021-09-01 2 2021年09月01日 星期三